调研测绘,“破房子”里别有洞天 2023年11月01日  

  3天时间,戴方睿与师弟配合对逸园、杜佐周故居进行了测绘,并对俞星槎故居、孝子祠及周边街区做了详细调研。

  “经过调研和测绘,我们认为孝子祠的建筑规格和文化价值最高,值得大力保护。”戴方睿说。

  徐松涛介绍,孝子祠位于太平里,为纪念杜文孟、杜时融而建。岘西杜氏后山店派的杜同宗(1570—?),官至广宁守备,抗清战死。其子杜文孟(1591—1639)时任济南经略,挂印赴山海关寻父而病殁。杜文孟妻子卢氏(1607—1661)遣其子杜时融(1630—1691)北上寻访祖、父之遗骸。其时杜时融年方十岁,偕母舅及家仆迎父尸归葬。雍正四年(1726)敕令建“两世纯孝坊”于今太平里。孝子祠为坊后建筑,亦为老城区内唯一的崇孝古建筑。

  经过仔细勘查后,戴方睿认为,孝子祠虽然建于雍正年间,但从装饰构件上看,此祠在清晚期经过重修,并非雍正时期的旧物。但是主体梁架为压头梁仿月梁形制,与卢宅忠孝堂类似,推测梁柱主体结构年代可能早于装饰构件,系东阳老城区内现存不多的厅堂建筑,建筑规格较高,结合其是赐建的孝子祠这一身份,历史价值非常高,是清代朝廷推行孝道的见证。他建议可将孝子祠结合东阳甚至金华境内现存的敕建孝子祠,打包申报文保单位,比如可以和画水镇华阳村的孝子祠联合申报,至少可达到浙江省文保单位的级别。

  另外3座古建筑属于名人建筑。其中俞星槎故居从结构残件分析,建造时间当在清道光年间,虽然有红色文化加持,但整体格局形制受损较大,不过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杜佐周故居带有明显的晚清和民国建筑特征,目前第一进建筑已被住户改造,历史面貌受损严重;后一进的建筑相对完整。徐松涛介绍,杜佐周曾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抗战期间带领师生一路播迁,可歌可泣,而且他的故居是目前所知东阳唯一保留有完整施工记录的建筑,承载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戴方睿认为,虽然这两幢建筑建造时间相对较晚,建筑形制相对常见,也没有被挂牌保护,但它们对东阳而言仍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吴品珩故居逸园在戴方睿看来“迷雾重重”,这幢建筑的建造时间在1911年至1913年,恰好是晚清向民国的过渡时期,因此它的中西合璧风格不同于其他传统建筑。尤其是逸园南面的“走马楼”,四方楼体规整方正,二楼楼廊四角回转,迂回相通,内部赭红色的楼墙透着老派的严谨、稳重、大气。虽然牛腿、飞檐等装饰一应俱全,但都构制简约,表现了居者简朴现代的审美偏好。“细看走马楼的木架构,木材取料壮硕,说明主人有相当雄厚的财力,但是为何建造得如此简约?”戴方睿分析,这里除了屋主的审美品位,应该还有其他可以探寻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走马楼的梁架采用了非传统的三角屋架结构,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盛行于仓库和大会堂的做法,这在传统民居中并不多见,因此具有较高的建筑类型价值。而且逸园还包括北侧两栋形制完全相同的三合院,西侧另有已经改建的四栋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吴品珩是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坦务本堂出生并迁入城中逸园的,这一组建筑见证了这位近代名仕进城定居并组织家庭的全过程,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