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日早上5时起床后,罗锡分穿好防水衣,戴上手套袖套和口罩,为朱法兰清洗身上的伤口。
今年,朱法兰背部溃烂,医生说不会传染但易感染,护理时要做好防护。刚开始,罗锡分没做防护,结果做完护理后身上发痒。有一次,她的二女儿前来帮忙洗衣服,也很快皮肤起疹起泡。此后每次护理,她都会全副武装。
罗锡分的大女儿罗国敏嫁在东阳,小女儿罗国芳嫁到江西但在义乌工作,小儿子罗国应也在义乌工作,大儿子罗国洪在东阳送外卖。4个儿女有时间就会来看望这家人,与朱国贞、朱法兰两姐妹聊上一阵。罗锡分很开心,觉得儿女随她,心善。罗国敏还对朱法兰说:“阿姨,不要怕,我妈妈一直在,我们也都会在。”罗国敏谈恋爱时,第一时间将男朋友带回这个家。罗国敏生了孩子后,还经常带着丈夫和孩子来看望朱氏姐妹。
“这一路过来,我也曾怀疑自己会不会放弃。2020年住进这个家时,姐姐们劝我退掉租房,我有点犹豫,那个房子是房东用很便宜的价格租给我的。后来确定自己会坚持照顾这个家后,才去退了房子。”罗锡分还记得楼桂芳临走时对她说的话:“小妹,我帮不了你了,但我会保佑你们的,姐姐们要你照顾了。”“我答应爸爸会一直照顾这个家,我不需要什么回报,我就要做下去。”
罗锡分(右一)和朱氏姐妹在聊天
“还有比我苦的?”只一眼,她沦陷
罗锡分也是个“苦命人”。她1974年出生于贵州省贞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7年跟随丈夫到东阳打工。2004年,丈夫突遭车祸去世。那一年,小儿子刚出生。那段时间,她整日以泪洗面。为了生存,她到处奔走。在此期间,她看到有家金银丝厂生意很忙,就主动无偿去帮忙,老板看她心善,就让她进厂工作,这个苦难的家庭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对此,她很感恩。
罗锡分还清晰记得,2011年,她住在歌山镇塘下村,某日她带着4个孩子去六石买菜,回程时她乘坐三轮车。车主是四川人,路上闲聊时,车主听闻她的苦难经历,就说:“我认识一户人家,孩子全是残障,很苦。”“还有比我苦的?”她当即表示想去看看。
第二天,三轮车车主带着罗锡分来到楼桂芳家。只见眼前,“3个女儿朱国贞、朱夏光、朱法兰拄着拐,老年痴呆的母亲朱星娟因摔跤受伤而躺在床上,身上已烂出褥疮……”罗锡分当场落泪。
那一天,罗锡分在这个家待了很久,并暗自作了决定:“要尽己所能照顾他们!”
朱法兰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她来的时候,我问她叫什么,她说叫小妹。她看到我就掉眼泪,我也跟着掉眼泪。当时我们以为她就是过路客,对不对?这么久,谁会来,谁会在……”
白天一个“家”,晚上一个家
第二天,罗锡分就走进这个家帮忙。她说自己没文化,能帮到这个家的就是“干活”——她把这个家收拾整洁,帮母女4人洗头洗脚洗身体。她还记得,第一次帮朱星娟洗身体时,溃烂的伤口让她害怕得不敢下手,但最后还是咬咬牙,耐心地把伤口洗干净、涂上药。此后一次次操作,她逐渐习惯了。
罗锡分的到来,让楼桂芳松了一口气。白天楼桂芳外出补鞋,家人虽可做些简单的手工活以贴补家用,但很艰难,罗锡分来了,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
罗锡分的租住处距离这个家有15分钟车程,每天她骑着一辆二手电瓶车来回。白天在这个“家”照顾母女四人,晚上回自家照顾孩子们。有时厂里若有职工需要顶班,她就会去厂里,还会去找其他活干。那时,4个孩子就在租住处边上读小学,她教会了孩子们开煤气、做饭菜,告诉他们安全注意事项。她家里的环境和孩子身上都很整洁,不少村民为此向她竖大拇指。而楼桂芳家里也因为她的到来,变得整洁了。
因为收入微薄,4个孩子曾抱着罗锡分的腿说“能不能给5元生活费”,她哭着和孩子说道理……
她成了这个家的“小妹”
不知是第几次走进这个家,有一天,楼桂芳提出认罗锡分为干女儿:“你最小,就是家中的小妹了。”楼桂芳为此还召开家庭会议,大家一起吃了个饭。
罗锡分说,那一天,她感觉到很温暖,因为她和孩子们在异乡也有了亲人。
楼桂芳对罗锡分非常认可,经常与家人说“小妹很好的”,说她干活不容易。
刚开始时,这个家的其他成员对罗锡分有疑虑,有时她讲话不妥,就会被指责“你不要乱讲话,少讲话”。此时,罗锡分会感觉到自己“被嫌弃”,但她很快就会调整情绪,继续照顾他们,“他们没办法,需要被照顾,我丢不下他们。”面对误解,她也只是自己消化,“我不会说话,但我会做,我用行动做起来、做出来。”
2020年,朱法兰不慎摔倒卧病在床,此时楼桂芳已年迈卧床,大姐朱国贞行动不便,这个家已经一刻都离不开人照顾。幸好,罗锡分的4个孩子已长大工作,她决定辞去工作搬进这个家,当起免费的“全职保姆”。从这一年开始,这个家每个月给她1500元的生活费用支配。
2014年,罗锡分因自己的父亲去世回到老家。没想到她回家的第三天,朱星娟去世了,她没赶上送别。2015年,朱夏光离世。2022年,楼桂芳也走了。他们走时,罗锡分都用心照顾送别……村民们都说她坚强,也感叹她怎么能在这个家里坚持下来。
“我是真的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这么善良。”方联自然村村务负责人朱新整说。
“遇到她这个好人了,若没有人照顾,有钱又有什么用?”提到“小妹”,朱法兰动情地说。
“这些年,我也遇到了很多好人。住在歌山镇塘下村时,有位老人时不时把好吃的给孩子,还曾给我100元钱;两个最小的孩子想入园,泮田幼儿园得知我的情况后,仅收一学期700元的学费,还帮忙接送……”罗锡分说,正是生活中的点滴善意,让她乐于付出善,“我做的是好事,不一定要求他人理解。被误解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被理解的。”
见到他们的第一眼,她就想着“我要帮助他们”
这份素昧平生的亲情
延续了13年
□记者 孙新萍
2011年的一天,罗锡分走进巍山镇东方红村方联自然村楼桂芳家。见到这家人的第一眼,她就想着“我要帮助他们”。第二天,她走进这个家里帮忙,不收分毫报酬。
这个五口之家,只有父亲楼桂芳身体健全,母亲和3个女儿全是残障人士。
然而,那时的罗锡分也处在困境中:丈夫去世,她只身带着4个小孩过活,唯一的收入就是她在一家金银丝厂工作赚取不多的工资。
在那么苦的情况下,还主动去接过一份担子,为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罗锡分只是一个劲地说:“他们没办法,他们需要被照顾。”
这一照顾,就是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