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遗产一部分在典籍、博物馆和各类遗址中,更大部分则在乡村。在乡村延续的文化是流动的、活态的、发展的。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市委宣讲团专家成员朱兴民鼓励葛宅在挖掘、解码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做好文化传播和品牌宣传,构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自媒体交叉立体传播体系,扩大村庄知名度,为后期村庄产业植入夯实基础。
市作协主席朱榕贵细心走访了葛宅后,为隐藏于砖石瓦片间的智慧而感动,更为活动中的一个细节而震动——在举行开幕式的村文化礼堂,每个座位前都放着一本小册子《虎鹿镇孝文化旅游指南之葛宅篇》,开幕式结束后,村民把这些小册子都带走了。他不由得想起了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那句话:“这个(印刷书本)将杀死大建筑。”“建筑承载的教化功能越来越弱化,我们该怎么样开发和利用?”他表示将组织会员挖掘放大隐藏于葛宅古建筑里的文学细节,浓郁葛宅的文化气息。对此,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胡永清深感认同,在他的倡导下,学会已在葛宅设立了创作基地,“建筑体现的还是人的思想,我们会组织会员创作更多葛宅主题诗词,传递村庄的文化和温暖,用文字为大众留下村庄记忆。”
建行东阳支行基层党建宣讲员王晓敏着眼于葛氏先祖葛洪的“义命”学说,建议葛宅在梳理葛洪的婺学思想前提下保护好村庄文化根脉,促进党建和实干统一。
行走在幽深的古巷,聆听着风拂过大樟树发出的声音,感受苍苍青苔上岁月的痕迹,乡贤葛建玲感慨万千。作为新中国无线电事业专家葛崇明的后人,自2016年起葛建玲时常和姐姐葛建利、弟弟葛小龙带着家人回乡参加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回忆自己在上海朝阳中学任教时,多次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文化苦旅”学习传统农耕文化,制订班规让学生每天给父母敬一杯茶、每月为父母做一顿饭,许多学生因此改变了学习辛苦的想法,增强了学习责任心和感恩孝敬心。能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她深深感谢故乡孝文化的滋养。确实,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沉浸其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岁月的馈赠是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