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梅
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忽然记起,从木匠转行当教师,迄今刚好50周年了。
1973年夏,我在本村吴氏宗祠为大队做写字台,同时修理农具。比起如火骄阳下的汗流浃背,这活儿也够令人羡慕的。这时,村支书许朝忠进来问道:“你想,做木匠吃力还是教书吃力?”我说自然是教书省力气。他说,公社要招收民办教师,要不要替我报个名?
那年月,当个民办教师也需来头关系。支书似乎随便言之,我也姑妄应之:报就报一个吧。姑妄应之的另一原因是生产队对手艺人盯得很紧:工匠到农户家干一天木匠活,可得1.5元工钱,须上交生产队1.3元,记10分工分;剩余0.2元属于自己,算是工具费。但是分红的分值低,10分工分只值五六毛钱,辛辛苦苦干一天,收入的一多半归公了。其时村里绝大部分农户的木匠活都是我做的,做得越多,归公也就越多。
几天后,支书来通知,让我去湖溪一中参加考试。他说,横店公社有44人报名,招收名额仅5人。参加考试的名额是实际招收数的两倍,横店公社遴选10人。看来,这名额还是他争取来的。后来得知,这一年开始,整顿民办教师,县教办收回招收、辞退民办教师的权限,因此才有了考试之举。
约大暑前后,我带了简单的被褥前往阔别七年之久的母校参加考试。湖溪区下属8个公社共59人与试,录取29人。看看这些竞争对手,绝大多数是代课教师,有的已当了多年,只是没有正式资格而已。他们都有备而来,带了许多复习资料,我则一无所有,谈及考试内容,浑然不知。因为离开学校这些年,我一直做木匠,没什么报纸可看,对时事政治十分隔膜。他们在背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毛泽东巡视南方的讲话“三要三不要”之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看他们满腹经纶、胸有成竹的样子,我顿生陪太子读书之感。
考试分两天进行。第一天上午面试,抽读一段课文,写一句板书。让我写的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下午和第二天笔试,依次考政治、语文、数学。那“三个来源”和“三要三不要”,试卷上果然有。
考完回来,我继续和斧锯刨凿打交道,考试如同生活中的一支小插曲,过了就忘了。8月7日晚上快10点了,许支书来敲门,说带了通知来,明天去城里开会。打开油印的通知书,赫然盖着“中国共产党东阳县横店人民公社委员会”的大印,内容为:“经公社党委研究,报区委审查同意,你大队吴立梅同志,选拔为民办教师……8月8日参加县教师路线教育大会,会期半个月……”后来得知,此次考试,横店公社只我与张益民、胡启华、沈玉园、王爱香五人中选。
次日一早抵城,直奔住地吴宁二校。半个月“路线教育”结束,回家等待分配。
1973年8月8日,是我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天我正式开启了36年的从教生涯。但此后的十多年,我仍和木匠生涯藕断丝连,节假日依然为农户做木工活,做到除夕也是常事。这也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特殊“过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