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如何具象表现东北大学百年来对国家、民族、区域的重要价值?这是木雕创作最大的难点。为此,立足东阳木雕的设计构图原理,在长达3个月的设计过程中,周凌波多次回母校请教,在校友会协助下获得了更多历史细节,以及校史馆、学校摄影师提供的东北大学各时期各校区详细建筑照片。他还查阅了相关硕士论文和档案资料,更详尽地了解北陵、三台、南湖、浑南和秦皇岛分校等各校区的规划深意,解决了各校区的雕刻元素取舍问题。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以校领导和文化研究学者的身份,对设计方案作了重要修改,提出了完善意见。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校长冯夏庭的支持下,这座百年校庆纪念屏风最终被确定安放在浑南校区图书馆中庭,这是东北大学新校区内的核心建筑,也是一座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的现代建筑。

  在长5.2米、宽1.52米的屏心内,东北大学百年历史被分成创校、变迁、复兴、发展四大版块,不仅融汇了北陵、南湖、浑南、秦皇岛四大校区,还纳入了北京、三台这两个东北大学流亡时期的重要办学地点。

  第一版块内,在高大苍劲的油松掩映下,1923年始建的北陵校区理工大楼巍然矗立,穹顶与硬山顶结合的屋顶、中央楼顶的三角形山花、雕花装饰的外墙,彰显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建造这样一幢规模宏大、外观壮丽的教学楼,不仅要有雄厚的财力,还要有过人的担当。”周凌波说,面对当时的列强阻挠,张学良校长明确提出:“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的现代化,而消弭邻邦的野心。”置于前景的油松不仅是沈阳的市树,更以四季常青、寿逾百年的特征,直指“百年树人”的主题意涵。

  第二版块变迁,被陈一中视为创作中最难突破的“瓶颈”。因为它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迄于1951年东北工学院南湖校区始建,虽然历时仅20年,但是这个时期的东北大学作为全国首座“流亡大学”,辗转于北平、河南开封、陕西西安、四川三台等地累计达15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等重要历史节点。“画面的安排不能遵循平均律,经过研究后,我们把迁徙作为第二重要版块,面积仅次于复兴版块。”陈一中说,在随后的内容取舍环节,经与校方沟通,最终确定呈现北平和四川两地。“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率先投入运动,音乐教师阎述诗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成为这一时期家喻户晓的抗日歌曲,至今在母校南湖校区还有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雕塑。”周凌波说,这是东北大学历史中最厚重的一页,在陈一中的建议下,画面将东北大学师生打着旗帜游行的场景,与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代表建筑敌楼结合,体现东北大学抗日救亡、为国担当的精神。而四川三台县是东北大学流亡的最后一站,从1938年迁入,到1946年3月迁回沈阳,东北大学从原先的不到300名学生、2个学院,发展到700多学生、3个学院、1个研究所,不仅保存了文脉,更壮大了规模。画面把三台县的地标建筑——潼川古城门楼和长城虚实结合在一起,以此感恩三台县人民提供的深厚滋养,促成了东北大学复土还乡的壮举。

  在这个版块的右下角,一组掩映于鲜花中的高炉,展现了又一段特殊的办学历史:1949年3月,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成立沈阳工学院;次年又在沈阳工学院基础上成立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今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由冶金专家靳树梁出任院长,隶属冶金工业部。经过半个世纪发展,东北工学院壮大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院校,并于1993年更名为东北大学。这座高炉以丰富的寓意,推动画面步入了第三版块——复兴。

  东北大学复兴的“主场”就是1952年开始建造的南湖校区,雪松掩映下的校门采用了汉阙造型,延续了北陵校区校门的形制,体现了两大校区一脉相承的文化,校门上悬挂着由张学良老校长手书的校名“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初次规划由原东北工学院教授刘鸿典教授设计,使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布局与院落空间结构,建筑鳞次栉比。在征求校领导和校友会的意见后,选取了信息、冶金、机电、采矿、建筑等五大学馆作为木雕核心元素,它们是南湖校区初创时的经典建筑。”周凌波介绍,五大学馆分处东南西北中,均由当时本校师生设计,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建筑精华元素。其中的信息学馆采用了前苏联的“截断设计法”,装饰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是南湖校区标志性建筑,也是20世纪70年代沈阳十大地标建筑之一。此版块充分发挥了东阳木雕界画的雕刻技法,结构高度还原、布局错落有致、细节刻画入微、情景交织一体,实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技法的完美结合。

  较之第三版块建筑的细腻写实,位于第四版块的浑南校区的建筑近乎虚化,造型简洁的几何形建筑立面,显示着这座仍在完善中的新校区时尚现代的气质。浑河在前方悠悠流淌,在迂回穿插中犹如一条飘带,把新老校区联系在一起,向东奔流注入渤海,入海口是美丽的“老龙头”,东北大学秦皇岛校区就坐落在这方“天开海岳”“以观沧海”的土地上。

  错落相衔的建筑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从左到右依次是长白山、千山、凤凰山、闾山这四座东北名山,它们镇守在东北大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虽然这些名山的地貌构造不同、分布区域不一,但是经陈一中设计组合,居然毫无违和感,不仅保留了各自特色,而且气韵浑然一体,完美地达成了自洽,与浑河共同构成了一幅‘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的壮美景象,实现了对东阳木雕传统山水题材的内涵现代化改造。”对东阳木雕精妙的创意和艺术重构能力,周凌波赞不绝口。

  “如果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这幅木雕长卷里还藏着不少彩蛋。”陈一中幽默地说,比如隐藏在月季花丛里的两枚“东北工学院”纪念章,分别象征着创建和改革开放阶段的东工记忆,1950年的纪念章还延续了当年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图案。而在画面的第四版块,浑河之上、雪松背后,有一座宛如蝴蝶翅膀的大桥——三好桥。“1990年,东北大学在毗邻三好街的校区建成了国内首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培育孵化了国内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周凌波说,原来想具象表现这座科技园,限于构图紧凑性的要求,就采取了这种含蓄的隐喻方式,用获得全球桥梁设计最高奖项“尤金·菲戈”奖、全球道路成就奖的三好桥来述说这段历史。陈一中对这座桥的美丽形制也是情有独钟,用细腻的刀法将其刻画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