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蒋曾于2012年在市区黉门广场经营过一家自行车行。2012—2016年,自行车经济在我市迎来过短暂的春天,但不足以维持车行长期发展,加上房租等压力,2019年,小蒋将车行转让。在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热爱骑行的小蒋决定重回自行车行业,于2021年在吴宁街道重新开了一间车行。
昨日,记者走进小蒋的车行,他正忙着调试自行车。车行以卖车、修车为主,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修十几辆自行车。“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不管是来买自行车还是修自行车的年轻人都有所增多,今年可以说是行情最好的一年。”小蒋介绍,不少资深自行车玩家的骑行装备高达数万元。
近年来,随着抖音、小红书等APP对自行车的推广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骑行变得流行起来,一众网红车进入大家的视野,自行车及相关装备销量增大,尤其是在品牌自行车店。“义乌、永康的同行一天卖出10几辆自行车的也不少。”小蒋感叹道。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更是惊人,今年“618”期间,某电商平台公路自行车订单量同比增长竟超过200%。
自行车热度骤升,需求超出了很多工厂的供给。受自行车零配件供应的影响,很多品牌的公路自行车缺货严重,有些网红车要等一个月,甚至更久,导致车行、车友全国找车。“厂商没有货,我们着急也没用,只能等着。”小蒋开玩笑道,今年一车难求,自己被迫成为“佛系卖家”。
出门骑车,安全第一,骑行装备自然少不了。小蒋介绍,头盔、手套、电筒、码表、骑行服等装备,普通的一套下来,也要七八百元。“头盔、风镜等装备在实体店备货不多,网上款式多、价格透明,多数车友喜欢网购。”一般车行还是以卖车、修车为主,装备销量虽有增长,但与自行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万元自行车“一车难求”
和徐来军聊起自行车,他兴奋地翻出相册分享起来:“在我们那个年代,小时候上学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可以说,80后骑自行车,骑的是情怀。”
2001年,徐来军在上海工作时总能看到不少自由自在的骑行者,很是羡慕。奈何当时,只是将自行车做为交通工具的他,并不知道自行车应该怎么去骑、怎么玩,再加当时在东阳不仅骑行活动少,入手自行车的地方也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熟悉的自行车对徐来军来说竟变得陌生起来。
2010年,徐来军终于拥有了人生中第一辆公路自行车,开启了“通勤+运动+社交”的骑行日常。现在,徐来军仍保持一周2-3次的骑车频率,或单独骑行、或约上骑友,乐此不疲。他说:“骑行能让我沉下心来思考,理清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头绪。”对于喜爱骑行的人来说,骑行带来的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提升,还让生活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骑自行车之前,我的社交圈很窄,现在认识了很多骑友。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纯粹又快乐。”在我市骑行圈达人“姣”看来,自行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出行工具,而是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休闲社交新方式。在我市,骑行爱好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