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是一个严谨又漫长的过程。韦英姿表示,现代院校体系的中医和以往师承的不同,需要系统地学习西医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纺机、四大经典、中医内外妇儿等课程。
婷婷是名95后,大学报考的是中药学专业,虽然工作后没有从事中药行业,但学习中医一直是她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她会看中医书籍,以及线上的养身课等,“王洪图老师讲解的《黄帝内经》挺有趣的,我最近还在看《饮膳正要》这本书,毕竟食药不分家嘛。”婷婷说。
婷婷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当时就医条件有限,曾有一次吃坏了肚子,就是现在说的小儿积食,村医用了一个传统方子,将鸡内金晒干磨粉,冲水口服,见效很快。经此事,她对中医“就地取材”产生好奇。
自学中医后,当天气炎热,出现头晕等中暑轻症时,婷婷会拿出家中的拔罐类工具,给自己拔个罐,再吃点解暑药,“这样一套操作下来,中暑头晕的症状就缓解了不少。”她说,“艾灸、穴位贴或者更常见的拔罐,都属于中医的理疗范畴,即使是新手小白,依据一些穴位书或根据日常经验都可以上手。”
年轻人对中医的理解也更加多元,不局限于防病治病。90后楼俊男是从习练太极拳开始了解中医养生的。“早上5点起床,喝点温水就开始打陈氏太极拳,晚上10点前睡觉,养生从良好的作息习惯开始。”他自幼习武,体验过洪拳、散打、跆拳道、少林拳,最终选择学习陈氏太极拳,已有十余年。“太极拳是在符合中医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外柔内刚的拳术套路。太极拳是全身性的轻慢松柔运动,强调肢体放松、精神放松,有利于身心平衡。”楼俊男说,通过习练太极拳,他懂得了遵循自然规律。
这些年轻人很清楚,自学中医跟学院派的学习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在自学中医时,可以帮助发现事物的本质,养成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因为中医讲究一个整体观念、辨证思维。”韦英姿说。
“自学中医,入门的第一本书我个人建议选择《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教材。”韦英姿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地人一体思维、辨证思维、精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等基础理论,内容全面。“网络上养生博主推荐的《黄帝内经》虽好,但我认为不适合初学者。即使是已经具备一点中医基础的人,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韦英姿说,如今的中医书籍大多为白话文,编写内容相对通俗易懂,更强调实用性。
在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许彤看来,年轻人自学中医动力一是来自自身,通过自学中医养生;二是来自身边人,希望通过自学来帮助他们缓解病痛。在临床治疗中,许彤深深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手段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医院给我们西医师安排了学习中医,结合中医指导,可以在临床中更好地应用。”
学习了中医后,许彤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作息到吃穿,都会特别注意,“有时间会打打八段锦,活动筋骨,调和脏腑气血,增强体质,使机体达到内外和谐。”
婷婷则认为,中医并非只有大家印象中治病一种功效,对她的帮助最大的是思想上的转变,“学习中医后,我会根据自己的体质、季节,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我意识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如何真正尊重、善待自己和他人。”
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