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乡愁 2023年08月02日  

  □徐云龙

  老家在南市街道,属于东阳的南乡。儿时,夏夜户外乘凉是乡村一种约定的习俗,也是乡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忙完一天的农活,大家一边吹风乘凉,一边谈天说地。谈的内容五花八门,既有奇人异事,也有生活纪实,或讽刺批判,或感怀过往,或幽默诙谐,或温馨治愈,时不时开怀大笑,时而又叹息惋惜。那是乡间淳朴民风最直白的体现,也是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场景。

  小时候的乡村里都是泥瓦房,窗户少而小,傍晚时滞留在屋里的闷热,总是让人满身流汗。那时候,电风扇还没有横空出世,空调更不知是何物,户外乘凉是避暑的最佳方式。

  夕阳西下,天空还是亮堂堂的。奶奶叫我提来一桶桶的井水,泼在后门头小广场的石凳和地面上,先给它们降降温。石凳子其实就是几块长条形的石板连在一起,再以石块垒成凳脚,离地面约20厘米。泼完水后,我摸了一下石头,感觉比没泼水前更烫;白天晒得滚烫的地面,被冷水浇泼后“嗞嗞”直冒白气。长大后才明白,这是水蒸气带走了石板和地面上的热气。

  终于忙完了一天的活,大家都聚到了小广场上,还没吃饭的端着碗吃饭,吃好饭的开始乘凉。大人们白天忙着下地干活,没有多少时间闲聊,只有在夜晚才有空闲坐下来交流。孩子们围着大人“抓强盗”“捉迷藏”,跑得满头大汗。这哪里是乘凉呢?分明是在释放顽皮的天性。

  月亮升起来了,乘凉的人越来越多,石头凳子坐不下,奶奶搬出了家里的“四尺凳”。宝妈们抱着孩子,摇着麦秆扇给孩子扇风驱蚊。只穿了一条短裤的男人们,也摇着麦秆扇驱赶蚊子。爷爷在三五米之外的空地上风口,点燃了一小捆晒干的艾草。随着徐徐吹拂的晚风,一股股散发着淡淡艾草香的烟雾缓缓飘来。这种天然的“蚊香”不但可以驱赶蚊虫,还可以赶走令人望而生畏的“长虫”。

  空气逐渐凉爽下来,叽里呱啦的“新闻发布会”开播了。在杂七杂八的新闻过后,实在没有什么新闻了,小广场陷于冷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才大伯就开始讲他在朝鲜的战斗故事。他是机枪连的机枪手,躲在战壕里瞄准,等美军上来了,距离很近时才开打。距离最近的一次,他们都能听到美军叽里呱啦的说话声,于是“哒哒哒”一阵扫射……也只有在听打仗的故事时,玩闹的我们才会静下来,许多抗美援朝的知识,就是在志才大伯伯的故事里了解到的。

  一阵阵夹杂着稻草香气和泥土芬芳的晚风徐徐而来,吹走了夏日的烦躁,耳畔清晰传来夏虫唧唧、蝉鸣声声、叶子沙沙。抬眼望,月光如水,繁星点点,旷野更加静寂。“时候不早了,明天还得出工,大家都回去睡了吧。”在爷爷的劝说下,乘凉的人们陆续散去。

  20世纪80年代初,在义乌货运站工作的邻居买回来一台黑白电视机。夏夜乘凉时就把黑白电视机搬到小广场里播放,左邻右舍聚集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乘凉,热闹场面不亚于放电影。随着电风扇、彩色电视机和空调的普及,晚上外出乘凉的人逐渐变少,小广场也开始冷清。逝去的一幕幕,就像夏夜的流萤,偶尔在眼前闪烁,令人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