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言,人的一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孤独是生命的常客,很多时候,人们需要一个人面对挑战,一个人度过严冬,一个人走向死亡。而遇到孤独时,我们应学会与孤独为友。
一部分人觉得,最幸福的生活是人多热热闹闹,认为那些总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的人是怪人。还有人追求所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独行者嗤之以鼻。这种想法当然是正确的。在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似乎大部分人认为,孤独是伤害一个人的利剑。有的人因为孤独一味沉沦、自暴自弃,最终毁了自己的一生。
的确,孤独是把双刃剑,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如贾平凹先生所言:“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古往今来,许多伟人都是如此,他们自愿地走向孤独。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潜心国学,从不愿看一眼外界的灯红酒绿;路遥为了写出《平凡的世界》,孤身一人远离大城市来到偏僻山村;陈寅恪先生不与众生同趋,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不动摇,而是大众皆醉他独醒。古语云:“英雄所见略同。”但真正的英雄大多数都是独行者,他们有着独领风骚的气概,不与他人争高下,而是怀着真知灼见去成就大事业。
中国文学中许多人物,都以孤独为其人生格言。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善静,不喜欢热闹的宴会,最喜一个人坐在房中吟诗作赋。“一朝春尽红顾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的孤独,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正是孤独成就了这样一个多维丰富的人物形象。能够拥有孤独的人,必定真正活过。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孤独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孤独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我们头顶的天空。
孤独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享受孤独。“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像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起初的惊惧到后来开荒辟地、辛勤劳作的从容,是他享受孤独的过程。当他看身边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其过眼烟云。生命本无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才有意义,过好自己的人生,即使孤独又何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孤独并不等于寂寞。孤独者的一生或许比其他人的一生更为丰富,他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可以去寻找自己的月亮与六便士。发疯而死的尼采是孤独的,作为少年天才,他的著作一辈子都在受人批评,一生无友、无妻。而他言:“我的理论是为一百年后我的读者准备的。”他确确实实做到了,数百年后,他成为孤独者的典范,他的生命,变得不再寂寞。再如史铁生先生,双腿瘫痪,又罹患尿毒症,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孤独的。在《我与地坛》中他讲到,“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但他用诗构筑起另一种更为明亮而幽深的生命。铁凝评价他说:“他那么多年不能够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有更辽阔的心。”孤独是对人生的一种享受,更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
给生命以孤独,生命因孤独而精彩;给孤独以生命,孤独在生命的丰富多彩中闪光。我们都需去拥抱孤独,享受孤独。“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孤独,决定了你将过什么样的人生。
请不要再耻笑那些独行者,真正的孤独是一种高尚。
高一(6)班 李天瑜
指导老师:韦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