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挪威政治家南森曾经讲道。总是听到“非凡者都是孤独的”如此话语,但是在我看来,孤独更像是重审自己的一种方式。
没有人不曾畏惧孤独的滋味,无不散的宴席,当一切热闹的声音渐渐褪去,那寂寞无措的滋味便会涌上心头。应该说,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感觉“孤独”的时刻。社会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当社会联系变弱、社交出现问题时,孤独感难免会相伴而生。尤其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更容易放大这样的感受。而那些非凡之人的“孤独”,可能来自于“走在前面”而不被认可、思考深邃而不被理解、背负沉重而不被接受。孤独,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结果。当然,能够不顾世俗眼光、不被陈旧套路束缚,独自上路去追求真善美,也可能欣赏到更奇绝的风景,但这样的孤独,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剥去“非凡孤独者”励志故事的外衣可以发现,孤独并不是非凡的必需条件,非凡也不是孤独的必然结果。
因此,为了成为非凡者而踏上孤独的道路,也许只是徒劳。肤浅地追求孤独,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在空白中游荡不会摘得成功的果实,沉溺于孤独更容易陷入“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绪困境之中。那些伟大的孤独者们,往往是在坚持中获得力量、在执着中坚定前行,在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热烈的灵魂。更何况,不少人向往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孤独滤镜”,用以标榜出一种与众不同而已。
但是这不代表着当代青年不需要孤独的体验,观今古,有司马迁执笔书写,一笔一划记录历史长河;有勾践卧薪尝胆,一点一滴准备大国的崛起;有约翰·纳什沉浸思考,二十一岁摘得博士桂冠。他们品尝过孤独的滋味,也走向了成功的彼岸,孤独是一座桥,并非直达成功,而是通向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真正要干的事,真正要达成的目标。孤独,只是让自己内心沉淀下来的一种方式与手段。
在奋斗的过程中,有人喜欢独自探索,也有人喜欢团队协作。成功没有定则,但如若没有内心的向往、没有向着梦想持之以恒的奋斗,肯定不会成功。王国维曾有“人生三境界”之说,第一境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描摹的是迷茫与孤独;但是,只有继之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上下求索,才终能有“蓦然回首”的了悟。不被理解的梦想,可能会成为起点;但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梦想的,绝不是孤独,而是内心的渴望与不竭的奋斗。
在敏感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张扬、个人情感丰沛,更容易产生孤独之感,甚至向往孤独之感。作为一种情绪,我们需要学会与孤独相处,适当的孤独也未尝不是在喧嚣中沉静下来的一种选择。不过,最终或许需要意识到,个性并非来自标榜,而是来自每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学识见识、观察视角;成功也并不一定需要特立独行,与更多的人群、更大的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连结,才能拥有更开阔的人生。
我们与孤独共舞,这是通向非凡的一条道路,或许有磕磕绊绊,或许我们还是平凡,但是我们也超越了自我,在一次次静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远方与成就。
高一(11)班 戚萱媛
指导老师:何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