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这句唐诗常被杜晓波用于形容手上的号字采风工作。农耕器具上的号字,字号虽小,内容却丰厚绚丽,正如楼阁上打开的小窗,令人窥见中华文化之光明、浙中乡村的思想精神及文艺智慧、审美情调。
截至上月底,杜晓波收集到的号字成果丰硕,包括水车号字400条、稻闸号字102条、风车号字97条、凉帽号字170条、蜂桶号字30条、水龙号字40条、水桶号字25条、杆秤号字39条、竹门帘编字42条、彩带织字33条。另有数量不等的谷仓、圈厩、行灯、孔明灯等题字。
“同天公,各乡风”,由于浙中各地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导致号字民俗的地域性非常鲜明,不少号字演化为地域文化印记。15年集腋成裘,杜晓波脑海中已生成较为完整的“号字地图”。如建德大洋的风车诗,水桶、橱门号字和门楣题字,永康的杆秤号字,东阳、永康的凉帽号字,浦江岩头、郑宅等镇的水龙号字,缙云、磐安的彩带织字,缙云的孔明灯题字,婺城区山乡的蜂桶号字,浙中的水车号字,全浙的筷筒刻字,等等。
在品味这场乡土文化盛宴的同时,杜晓波还不断充实自身的民俗学理论素养,解构号字现象的民俗背景与文化肌理。为此,他自学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课程,研读了民俗学泰斗钟敬文、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的专著。在研究中发现,水车联对《诗经》《易经》的运用频率最高,80%的水车联均渗透易学演变原理,含嵌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易经符号。他通过学习历法、易学等原理,将其替换成其方位、时间、数序等文字,让对联的意涵豁然开朗。而稻闸、风车、谷仓上的号字,对《诗经》的运用量最高,洋溢着上古诗歌的语境美。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采风过程中,杜晓波发现号字文化中藏着许多有趣事物。如水龙号字基本以“××龙”为名,本保殿门额题名也多以“××龙”表达,筷筒刻字大多以“笼内千竿竹,家有五百丁”演化。许多号字内容摒弃严肃的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放飞自我、抒写性灵,体现出对劳动者的人性关怀。
“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无垠,旧时农民的精力财力有限,不可能接受良好教育,更不可能大量阅读古代典籍。这个时候,各类器具上的号字,就成为他们迅速直接学习四书五经等典籍精华的载体。”杜晓波说,通过通俗易懂的号字,农民可以快速熟悉历史人物,了解地理信息,立竿见影地扩大知识容量,提高人文素养。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