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波迷上号字文化采风,得归因于2007年参与编纂画水镇《画水传统文化》一书。那一年,他第一次搜集到一批旧时水车、风车、稻闸上的号字。他压根儿没想到,浙中大地上竟有如此接地气的文化物象。
千百年来,浙中号字风俗代代相传,那些写在家具、农具上的吉祥语,文采斐然、龙飞凤舞,各展书风,各呈雅韵,承载了过往岁月乡村民众对丰衣足食、吉祥安宁的心理诉求,诠释了封建宗法体制下人们坚守不渝的家训族规。既有淳朴的田园风情,又有深厚的人文禀赋,呈现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涉及面广、生命力强的特点。
然而,在走访中,杜晓波也不无痛惜地看到,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号字文化的承载物濒临消失。面对乏人问津的号字文化,他的内心升腾起一份责任,决定把祖先留下的号字文化忠实记录下来,促进它的保护传承。为此,他把整个浙中区域纳入考察范围,一有时间就坐公交、骑摩托出去采风,行程涉及金华各县市及缙云、诸暨、建德等地。
2009年,杜晓波到市医药公司上班,结识了不少医药厂家业务代表,他们中的部分人对乡土文化同样感兴趣,主动提供线索并陪同采风。建德市的金新明提及,该市的大洋镇对风车、水桶、水车等器具无所不号,并先后8次陪同他采风。兰溪医药代表徐秀忠陪同采风之余,还与他探讨水车号字中的易学原理。由于杜晓波没有私家车,市医药公司业务员叶祥明每到周末就主动开车陪同采风。
2017年9月,杜晓波加入东阳市志二轮修志编辑队伍,在了解到他的这个爱好后,在史志实地核勘中,同事们纷纷为他提供号字遗存线索。
采风之旅苦乐参半。像建德市大洋镇号字资源丰富,但处于边缘山区地带,交通不便,特别是位于号字文化核心区的里黄峡谷,山高沟深路长,村民居住分散,杜晓波每次都要乘车到达兰溪,然后请好友开车接送。许多乡村特别是山区路况复杂,在骑行中,杜晓波的摩托车多次翻倒,好几次他是在腿部受伤、鲜血淋漓的情况下,咬着牙熬着痛完成采风。
水车、稻闸多藏身旮旯犄角的杂物堆中,或挂于墙上,或悬于梁上,尘垢厚积,需要拉到空旷地带,清洗拭擦后才能显现字形,以便拍照记录。位于建德市黄峡谷的杨村,稻闸竟与棺材堆叠在一起,令人惊悚。南市街道西坞村火烧塔自然村的水车,藏身于倾斜度极大的泥屋的楼上,上楼步步惊心。画水镇画塔村方塘自然村长达三丈多的超长水车,需要4人以上合力才能从墙上取下来。正是出于对号字文化的痴绝入髓,杜晓波克服了这些困难。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