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板凳龙也称“桥灯”,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说起东阳“板凳龙”,外地知道者应该不多。从网络上可知,国内较出名的板凳龙是福建省三明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大田板凳龙”。然而,时至今日,板凳龙的吉尼斯纪录仍由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引领风骚(2008年元宵节1788桥),且不断自我突破,于2009年元宵达到了3500桥。2023年春节,花园村再出大招,喜迎3条龙灯、3条花灯、1条调龙灯。除调龙灯之外,其他6条灯桥数都在500桥至1000桥不等,规模史无前例。在东阳北乡,巍山镇白坦村的“板壁龙”因龙身高大,最高者可达18米,足有6层楼高,成为东阳民间艺术的“四大”之一,俗称“大龙身”。
由东阳各个村落精心塑造的板凳龙工精致,融入了竹编、木雕、书画、剪纸、扎花等艺术,往往要历时一周才能完工。龙头类别还挺多,有以娱乐为主的“干龙”,重在祈雨的“湿龙”,也有尾巴下垂的“半龙”,尾巴上翘的“全龙”。对孩子们来说,迎龙灯之前最喜欢的事,就是看老人家制作龙灯。龙头做好后,最开心的事就是在龙头下面来回穿梭,俗称“钻龙头”,据说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幸运。稍大一点的孩子会提着灯笼加入迎灯队伍,龙灯接受某户人家或者企业朝拜后,孩子们和大人一样也有麻饼、蜡烛、馒头等可以分。在物质生活并不充裕的年代,这种收获充满了诱惑力。
正是因为迎龙灯更多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各个村落的龙灯往往都会去邻村及其同姓村落朝拜,还会去朝拜宗庙祠堂。现在看来,这是相邻村落和谐相处的有效方式。农村毕竟是农村,平时村落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纠纷,但在此时双方则更多形成谅解,正所谓“有话好好说”。因此,龙灯每到一个村落,都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村落迎龙灯,在很早的时候可能是为农村修建公路或者重修祠堂筹款,后来多因为家里生儿育女或者年长者达到一定年纪而庆祝。但无论如何,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是永恒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找到了节庆娱乐和祈求祝福的独特途径。
迎龙灯由年轻人任主力,此意味着村内的青壮年都要上阵。板凳龙的桥数越多,越说明该村庄人丁兴旺。迎龙灯最值得欣赏的环节就是来回拉扯板凳龙,俗称“拉直”“对街”,就是在龙头率领下进行拉锯战,经常是头尾对拉。“拉直”活动往往在较宽敞的笔直公路上举行,极为壮观。另有一种情况是“圆龙”,也称“旋场”“盘龙”,南乡画水一带称为“打半月”,即整条板凳龙在较大的空场地上快速转圈圈,一般是顺时针和逆时针各3圈,有锣鼓声调节速度。在“圆龙”时,龙尾还可能将龙头包围在内圈,使得龙头很难旋转出来。此时是考验背龙头壮汉能力的时候,不过大家相互配合,龙尾也不会过于为难龙头。还有一种玩法称为“冲灯”,就是在相对开阔的地方狂奔乱舞,拼力拉扯拉龙头落地以讨彩,意为“及第”。不管玩法怎样,自始至终,龙头的作用都很关键,是整条板凳龙的灵魂,龙身要密切配合龙头的指令。
迎龙灯过程中需要注意前后协调,不然在行进特别是转弯过程中很容易折断,迎龙灯的人还可能损伤身体。这时候,就需要德高望重的村民出面维持秩序,在龙身的各个部位也会有相应的人员协助。这些人一般处于迎龙灯队伍的“前奏”部分,举着灯笼,扛着旗灯、火铳为龙灯引路,还有就是敲锣打鼓的什锦班,人数规模相当壮观。
迎龙灯路遇其他村落的龙灯时,双方还会“赛高”和“比快”,非常考验迎龙灯队伍的体力。“比快”就是扛着重重的板凳龙在公路上赛跑,“赛高”自然是将板凳龙举高,相互比比谁更威武更高大,此时吆喝声声震云霄。从这个角度看,迎龙灯也是祈求家族与村落的延续,通过迎龙灯增强联络,以示同宗友好。
东阳龙灯的精彩之所以能代代延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各村落的老艺人始终能默默投入和精心创作龙灯。板凳龙的制作需要经历很多环节,如偷龙头竹、破篾、扎龙架、贴绵纸、写字作画等,每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工艺水准。然而,这难不倒勤劳肯干、善于思考的东阳人。东阳人历来在教育、建筑、木雕等方面颇有名气,这里有大量的能工巧匠,是真正的“百工之乡”。这样的人才储备,使得几百年以来板凳龙不仅层出不穷,而且精彩无限。老艺人们也很欣慰于自己能为家乡的精彩文化出力,为村人送上无限祝福。
每每提起非遗,必然就会提及两个关键词:继承、发展。迎龙灯作为一种地方民俗艺术,十分值得代代传承,但现实中这样的继承并不容易。随着善于扎龙架的民间艺人年纪渐大,能接续制作龙灯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扎龙灯不在三百六十行之列,所以龙灯师傅带徒弟的情况一直不够理想。因而,在未来,东阳板凳龙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续写这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