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是方形樟木块拼出的格子地板;头顶,是取意于宋式平闇,用木条拼出的格子吊顶;四壁,是藤条编织的格子拉门。方形格子,在这个简约美好的空间里随处可见。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竖格,俗称直棂窗;宋代出现了横格,纵横交错就是格子窗。后来又出现了斜格用于装饰。”赵一豪说,宋代的格子窗,窗格不密,因此也称为疏窗。疏窗的意象,大量出现于宋诗里,如文天祥《山中即事》:“芭蕉夜雨隔疏窗。”伴随格子窗而生的是格子门,《洛阳伽蓝记》就记载宋代出现了格子门。“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导致建筑小木作日趋精美,普遍使用格子门、格子窗,显得朴素而典型。这是宋代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早在几年前,赵一豪就发现,格子门窗频频现于宋画尤其是南宋以来的画作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宋人马远的《华灯侍宴图》,建筑正立面是密密铺排的格子门,就连门上方枋面的位置也安装了格子窗。至于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房屋三面都是格子窗,仅一面立墙,难怪宋人范成大寓居杭州时有诗“小楼三面酒吹风”。在赵一豪看来,这最能代表宋人在建筑装饰上的偏好,于简约中透出丰赡华美的韵致。因此,除了在室内隔断安装格子门之外,赵一豪还在整面玻璃幕墙的上部,装饰了格子窗。此外,他还将宋代的横格,活化为茶室的背景墙,密密麻麻的木制横条纹排列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灵动的韵律美。
对横格的巧妙化用,还让赵一豪在大厅造出了一座“密檐式方塔”。“塔身”其实是一根水泥柱,为了这根柱子的装饰,不想走寻常路的他殚精竭虑,后来在河南三门峡目睹了“中流砥柱”之景,豁然开朗,决定用白色发光材料把这根柱子包装成一座塔,地面则用小青瓦密集竖插后打磨,形成流水纹,寓意“四水归堂”。这座塔的造型取自于河北普利寺宋代密檐式仿木砖塔,其密集的檐面犹如宋代的横格窗。黝黑的水纹地面,白色的密檐方塔,置身其间,有一种古典侘寂的优雅气场。
“在东阳传统民居上也能看到大量的格子窗。”赵一豪说,东阳现存的大量清代建筑,其门窗格子纹样非常繁复,还嵌入各种花结,俗称花格,它们其实是从宋代格子窗发展而来。醇和优雅的格子窗迎合了现代生活空间的简约审美,但对它的活化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