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画飞檐 再现“宋铺作”气势 2022年11月30日  

  整个宋韵空间的“灵魂”,是一棵用斗拱制作的“菩提树”,它傲立在宋意茶室内的西北角,远远伸出的檐角占据了天花板对角线三分之二的长度,颇为壮观。立于“树”下,华美繁复的斗拱一览无遗,来自中国美院的何鸿教授不禁喊了一声:“哟,这是仰画飞檐!”

  “仰画飞檐”出自北宋画家李成。在他的笔下,亭台楼塔的屋檐都高高翘起。这是因为他认为,人从低处仰望建筑,看到的就是檐下的木结构,所以要“仰画”。在李成的作品《晴峦萧寺图》等中,观者在俯瞰山水的同时,可以看到屋檐下的建筑细节。赵一豪把檐角的斗拱结构暴露在屋顶之下,既强调了东方木构建筑的传统,又展现了宋画的韵致。而这棵“菩提树”的做法,源于北宋的《营造法式》,俗称“八铺作”。宋代,斗拱被称为铺作。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出跳次数和铺数多寡决定了斗拱的等级,而最高等级的斗拱就是出五跳的“八铺作”。这组“八铺作”如层叠向上绽放的花朵,稳稳地支起放射状椽子撑开的檐角,气势磅礴,犹如菩提树巨大冠盖形成的浓荫,让人油然想起《诗经》中的诗句“如践斯翼,如翚斯飞”。“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建筑物之冠冕’,而飞檐是屋顶的画龙点睛之笔。”赵一豪说,这也是他把飞檐搬进室内的意蕴所在。飞檐之下,他特意放置了一尊宋人蹴鞠的塑像,宋韵盎然。

  而在另一处被称为“别有洞天”的“密室”里,密密麻麻的木块排列叠压成了壮观的格子形藻井。这座藻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如常规藻井悬于屋顶,而是从地面起始;木块也未用榫卯结构咬合,而是通过斜线状排列,利用自身的重力叠加挤压,形成高达3.8米、直径约3米的半圆形稳固结构——它就是“东阳帮”常用的“鸡笼顶”。这座“鸡笼顶”由赵一豪设计,由卢宅传统营造传承人李伟芳制作,通过对传统斗拱的时尚演化,呈现了宋式斗拱的现代应用创新案例。

  “这座藻井其实是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拱券式结构。中国古代工匠很早就懂得利用拱形结构,最简单的就是石拱桥,通过桥拱把本来竖向的重力,转移为横向的两边对中间的挤压力。”赵一豪说,他正是运用了拱券结构,所以木块之间即便不用榫卯咬合,也能安稳自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宋韵美学空间里,还能看到众多“东阳帮”传统佳构的匠心巧意。比如东阳传统民居檐廊下大量存在的“船篷轩”,其弧形的椽子俗称“鹤颈椽”,赵一豪将传统长约1米的“鹤颈椽”延伸至3米多,同时加大了排列密度,形成了曲线优美的“船篷轩”,坐于其下品茶,仿佛能感受到“壮年听雨客舟中”的宋词意境……

  从“世界木雕之都”东阳走出,在钱塘江畔五云山下扎根,因山西大同凤临阁设计而一炮打响,由此走出一条以东阳传统民居营造为核心特色的路径,进而带动东阳木雕、竹编、砖雕、家具、建筑等行业的工匠群体。一路走来,赵一豪始终遵循“汲古润今”的理念。根脉悠长深远、地理网络庞大、历史逻辑井然的宋韵文化,又让他看到了其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时代价值,并将以“东阳帮”古典传统为本,开拓超迈俊逸的现代宋韵营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