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夜加班,熬出博士论文 2022年11月16日  

  1998年四校合并以后,原来的教研室一分为二,一半到生命科学学院,一半留在环境与资源学院。原来的微生物实验室留在了生命科学学院,2002年搬到浙大紫金港校区,胡宝兰则留在浙大华家池校区。

  为了带学生到紫金港校区做实验,胡宝兰每周至少奔波两趟,先是为实验准备跑一趟,做实验时又带着本科生跑一趟。当年从华家池到紫金港并不方便,坐班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时间,但胡宝兰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一面欣欣然奔波往返于两个校区,一面积极筹建环资学院的实验室。其间,她还在职攻读博士,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2004年,胡宝兰参与编写专著《新型生物脱氮理论与技术》,而孩子也在这个时候降临。2005年写博士论文时孩子才一岁多,她在半夜里喂饱孩子,抖擞精神开始写博士论文,常常从凌晨1点写到凌晨4点,第二天照样神采飞扬地给学生上课。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她瘦到了80多斤。长期忙碌的工作节奏,导致胡宝兰的睡眠时间很少。对此,她爽朗地笑笑说:“习惯了,每天休息6个小时足够了。”

  胡宝兰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碳氮循环与微生物生态、新型废水除碳脱氮工艺研发、抗生素抗性基因、固废资源化与微生物菌剂研发。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课题等20多项,承担了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19篇,ESI高引论文5篇,H指数达40,总他引次数3000多次;参编著作和教材8本;授权国家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获省部以上奖项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