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熬夜,是科研人的“本分” 2022年11月16日  

  2008年,胡宝兰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荷兰奈梅亨大学微生物学系学习。2010年回国后,她开始了厌氧甲烷氧化新方向的研究,花了3年多的时间,论文于2014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这篇完全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独立完成并且未经推荐直接投稿发表的论文,是一个突破性成果。

  从2013年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的课题开始,胡宝兰承担了10多项国家级课题,每个课题她都带着学生团队与合作单位一起攻关。为了完成课题并且能顺利实施项目,她经常持续几个月加班熬夜,甚至连续通宵。“坚持下来,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责任。”胡宝兰说,支撑课题的项目往往有十几家单位参与,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多家企业的重大变更,但必须坚持把课题做好,不能拖项目组的后腿。“这其实就是一种责任,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胡宝兰坚定地说。

  2017年至2021年,胡宝兰出任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作为双肩挑的干部,她每天有很多行政性事务,科研以及研究生工作只能在其他时间完成,带着十几个研究生的她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2点以后回家。她说,加班熬夜就是科研人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