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  

  “语言是文化的DNA”。中国或许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古老的方言博物馆,每一种方言便是其中的一块活化石。就拿绍兴来说,鲁迅著作中有很多越地方言,是它们使作品更传神,也更富魅力,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钱金利的“沙地土话与生活日常”,与越地的风土人情有许多共通之处。也许是心有灵犀吧,《故乡的腔调》我读得很慢。慢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只有慢,才能咀嚼、消化与吸收。

  家中与方言有关的藏书不少,张根芳的《金华古言话》、楼震旦的《东阳方言俗语》、杨南山的《义乌野话篓》和王向阳的《手艺》《60后记忆》《中国乡愁》,以及金华籍作家张广天以汤溪方言写成的长篇小说《妹方》,等等,彼此对照,相互参研,难免影响阅读进度。

  写作是把生活转换成艺术,而阅读恰恰相反,要把艺术还原为生活。为方便读者阅读,作者钱金利换位思考,已为一些难念的方言标注了汉语拼音的“平、上、去、入”,虽解决了读音问题,但敝人不才,对个别方语、方词的形神理解还是出现障碍,不得不借助词典。

  不难发现,钱金利熟知沙地土话和生活日常,创作《故乡的腔调》笃定花了不少心思,不仅对许多方言的出处作了钩沉考证,还穿插引用大师文史资料,巧妙地将沙地土语的趣味性寓于故事性之中,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有的甚至提出自己不同的识见,更是让人感佩不已。譬如,三脚猫。

  方言“三脚猫”吴越共有,大意是说某人学艺不精,专业水准平平。据钱金利介绍,“三脚猫”一词最早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不难理解,“岐山鸣凤”是周朝的奠基人周文王,“南阳卧龙”是三国诸葛亮,那个三脚猫“渭水非熊”本指周朝辅臣姜尚,“飞熊”是姜子牙的号,此处写成“非熊”,不知是笔误,还是另有用意?(《三脚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