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
我市教研员进行专业解读
课标呈“三化”
过程重素养
在吴江云看来,本次课标修订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延续了2011年版课标的核心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内容作了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化。“新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核心素养内涵有了清晰、明确的表述,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吴江云说,同时,四者之间又具有内在联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第二,加强整体关联,内容结构化。新课标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具有结构化。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注重整体规划,具有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促使语文教学走出基于知识点和能力点逐项训练的‘题海战’,改变教师条分缕析、大量讲解的教学模式,必将带来语文教育范式的重大变革。”吴江云说。
第三,研制质量标准,评价可视化。新课标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以目标为圆心,将教学、评价、学习整合成一个有机统一的闭环,让教学有目标,评价有方向,学习有重点。这样的标准引导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广度和深度,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评”
注重一致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因此,在学科融合、素养导向的质量关、学段衔接等方面有了新的强化。”麻彩虹介绍道。
新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征及结构化整合思想,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学科融合方面,新课标将常见的量与传统文化,以跨学科的内容形式及主题式的学习设计在“综合与实践”里呈现。同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整体刻画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此外,更注重幼小和小初的衔接,小学学段划分从原来的“两个学段”分解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周课时分别为3、4、5课时。
在课程内容上,麻彩虹认为有以下几个变化:
在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两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常见的量移入“综合与实践”领域,探索规律、式、正比例整合为数量关系,方程回归初中,百分数移到“统计与概率”,负数移到“综合与实践”,增加了代数推理和计数单位。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整合为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增加了尺规作图和三角形的周长计算。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增加了百分数和对数据的分类两个内容。
以核心素养明确育人价值
“小学英语新课标主要在强化育人导向、引领教学实践和把控教学尺度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在学习了教育部发布的小学英语新方案和新课标后,黄俊丽介绍道。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对此,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明确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还注重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以此引领教学实践。因此,英语老师要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围绕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英语课程六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过程中持续发展。
“以活动推进教学过程,在推进中落实教学目标。新课标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学提供了明确细致的理论指导。”黄俊丽说。
在学业质量标准方面,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英语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同时,依据“六三”学制不同学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引导与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四变化”探究综合实践教学
“对于新课标,小学科学指向核心素养,强化整体设计,强调核心概念,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何曙君说。
在何曙君看来,小学科学新课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新课程方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打通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科学教师需要注重前后联系,关注学段衔接,用整体和大局视角看待问题。
二是新课标设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的特点。
三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成为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新课标淡化了四大领域的名称,隐去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强化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逐步形成与之相关的4个跨学科概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四是新增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并按四个学段对学业质量标准进行描述,呈现每个学段结束时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特征。
明确五大素养 完善学段衔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一个全新的标准。修订后的新课标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的修订原则,使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何学良这样介绍道。
解读新课标,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张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体现了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与他人、社会与国家、人类文明的逻辑顺序,设计有较强的结构性与整体性。
相比老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新变化:
一是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聚焦核心素养呈现了课程目标,重组了课程内容。
二是对小学段和初中段进行一体化设计。课程标准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各学段的特殊性和针对性,突出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思想。
三是以五大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按照学段对学生具体表现进行了整体刻画,便于教师把握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开展教学评价。
“新标准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尊重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何学良说。
首成独立课程 注重实践育人
“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两日,‘每个孩子都要学煮饭炖汤’话题迅速登上网络热搜,充分说明‘五育并举’这一教育国策引发的共识之强。”蔡明华说。
过去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技课侧重于劳动技能的学习与操作,新课标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主线,设置了10个任务群。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4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4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2个任务群。
“这样的课程设置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蔡明华介绍道。
在课时安排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劳动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明确学校每个学年要开展一次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即劳动周),且不能与每周至少1课时的劳动课相互替代。
“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指出,劳动课程的开展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学教方式的转变,灵活安排任务群,做好与其他学科教学、各类活动的跨界与融合。”蔡明华说。
围绕“三种文化” 实现以美育人
“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为主线,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宗旨。”许志芳说。
对此,艺术新课标优化了课程设置,设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其中1至2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3至7年级开设音乐、美术,并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8至9年级开设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课程,每位学生至少选择2项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艺术课程完善了内容结构,根据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将学习内容组合成任务群方式,并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郭向军介绍道,5个艺术学科都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音乐和美术设1至9年级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舞蹈、戏剧和影视设8至9年级一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广度,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此外,艺术课程还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1至2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与小学段相衔接,初中7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课程;与高中艺术分模块教学相衔接,初中8至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体现了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的方案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20年来首次修订,课程标准也是10年来首次修订。此次修订完善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考试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要求,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革,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强调加强学段衔接。
新方案和新课标在各门学科上有哪些变化呢?记者邀请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段和初中段相关学科教研员,请他们进行专业解读,并分两期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本版文字 记者 张耀
小学语文
吴江云 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小学数学
麻彩虹 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小学英语
黄俊丽 小学英语教研员
小学科学
何曙君 小学科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
何学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高级教师
劳动
蔡明华 中小学劳动教研员,高级教师
艺术
许志芳 中小学音乐教研员,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郭向军 中小学美术教研员,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