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传统,恢复东白春芽 2022年04月27日  

  这股“野性”,在某一天吸引来了老茶人沈锡鹏。

  今年81岁的沈锡鹏是尚周村人,也是曾经的尚周茶厂老职工。1980年东阳研制恢复东白春芽时,他在尚周茶厂成功加工出首锅东白春芽。听说一对小夫妻承包了茶厂所在的茶山后,他就经常翻山越岭步行上山,默默观察。一来,他想看看这对小夫妻能坚持多久;二来,他还想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名堂。直到2015年,他喝了他们加工的红茶,终于开了口:“这么好的茶叶,为什么不做东白春芽?它才是东白山特有的名优茶。”

  当时市场上,东白春芽产量极少,东白龙井大行其道。即使是产量极少的东白春芽,也靠机器加工,传统工艺已经濒临失传。“我们这一批老茶工基本上走光了,会造茶灶的师傅也没有了。”47岁离开尚周茶厂后,沈锡鹏看到了东白春芽的“没落”,看到了龙井的“抢滩”。虽然也有企业请他去担任技术指导,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要把手艺留给东白山上最好的茶叶。他的弟弟沈满洪现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离家几十年来始终惦记着哥哥做的东白春芽,他就每年给弟弟加工几斤。

  “东白春芽是半炒制型绿茶,最关键的工艺就是烘青。”沈锡鹏说,东白春芽取清明后谷雨前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青叶,摊放后经杀青、挪揉、初烘、复烘四道工序而成。传统的杀青要分两步,第一次是将青叶放入一尺八的竖形铁锅,用笤刷轻搅,到一定的干度时将其刷到二尺锅里。挪揉就是史料上所称的“挪做”。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茶以大盆、东白二山为最。谷雨前采者谓之芽茶,更早谓之毛尖,最贵。皆挪做,谓之挪茶。”因为芽茶和毛尖的青叶价格昂贵,加工时只能轻轻挪揉,所以又叫挪茶。20世纪80年代恢复东白春芽,在将青叶从“尺八锅”挪到“两尺锅”里时,通过笤刷搅动就完成了挪揉。最关键的初烘和复烘,要将茶叶放到茶熜上烘焙,根据茶叶状态调整烘焙时间和频率,直到成为具有兰花香和兰花形的干茶。

  身为东白山茶炒制工艺传承人,恢复传统的东白春芽是传承非遗的应有之义。从2015年起,在沈锡鹏指导下,刘海屿、吕琴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把东白春芽的加工工序改良为摊青、杀青、烘青三大道。其中的杀青工艺,传统用铁锅杀青,由人工操作,不仅工序紧张,而且烧灶头的师傅也要技术默契,与炒茶工配合到位,品质不易把控。经过反复试验,刘海屿成功改良了炒茶机器及相关工艺,使得机器杀青的茶叶不仅品质更好,而且顺带完成了挪做轻揉的工序。

  历史上的东白春芽之所以采用挪做工序,主要是为了让茶条弯曲呈兰花形,也是为了方便做成茶饼。《康熙东阳新志》在介绍挪做后,笔锋一转:“茶客反取粗大,但少饮之,谓之汤茶。转贩西商,如法细做,用少许撒茶饼中,谓之撒花,价常数倍。”茶客认为用芽茶和毛尖制作的挪茶过于幼嫩,滋味不浓,反而取粗大的茶叶稍经蒸青,俗称汤茶。他们还把粗大的茶叶贩卖给陕西一带的客帮,做成茶饼,再把嫩茶叶撒在茶饼上,称为撒花,价格可提高数倍。

  “东白之茶,素以兰香为德。然若工艺有缺,兰香便成子虚。”刘海屿和吕琴通过改进杀青和烘青工艺,使得东白春芽在高温下芽头微曲,形成兰花状,并让高品质的青叶在相应温度下发生奇妙的质变,产生兰花香。东白春芽的烘焙对材料要求极高,过去用白炭,现在用荔枝炭木。每次开始烘焙前,吕琴都会先将炭木烧好,避免其在烘焙过程中产生烟雾而影响茶叶质量。在烘焙过程中,她需要不断地用手掌贴近茶熜外壁和茶䉭上部感受火温,俯身细嗅茶叶的香味。而每一次将茶叶取出置于茶匾上时,必须运用特殊的动作而不是倾倒,使得茶叶能够轻盈“转身”接受再次烘焙,保证整片茶叶都能烘透。这一整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吕琴和刘海屿每年都要练习上万遍。

  一次又一次,茶叶在温度不同的茶熜上来回挪移着,直到兰花香隐隐逸出,茶叶边缘出现淡淡的金色,银白的芽毫闪闪发亮,芽叶却依然饱满而色泽嫩绿——观之有兰花之形状,饮之有兰花之香韵,春天的滋味,就这样被收纳进了这一片片东白春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