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坚信,美好的造物,应该包含着手艺者的用心与温暖。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生活在左”的初心。为了寻找遗落在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手工艺,2017年,林栖发起了“寻迹之旅”,第一站就是多年未回去的故乡,那个生养她的小山村。
走进熟悉又陌生的故乡,林栖不由得感慨万千:它更寂寞清冷了,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但是这个小山村依然保留着东阳传统的蓝染技艺,以及一床床被老人们精心珍藏的“荷花被”。留守村里的几位婆婆,翻出压箱底的“荷花被”,为她讲述了与之相关的故事。特别是一位父亲为女儿准备“荷花被”的故事,听得她眼泪涟涟,“东阳‘荷花被’里蕴含的深厚亲情、美好祝福,是所有人都不该放弃的!‘一床被子一辈子’,‘荷花被’寓意夫妻和谐,多子多福,幸福美满,值得每对夫妻拥有。”
也是在走访中,林栖得知故乡已经实施整村搬迁,村庄正在慢慢消失,只剩下一栋栋空置的房子。而在之后几年里,她走遍全国有代表性传统工艺的村庄,同样发现许多村庄在消失,无数人的故乡渐行渐远,“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故乡”成了现代人之痛。她坐不住了:“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有没有可能让更多的人回来并留下来?”
随着回乡次数增多,林栖心中的想法逐渐成形:把故乡打造成一处桃花源,实现共富振兴。她决定对三单乡进行全域规划,打造不可复制的传统手工艺度假村集群“林栖三十六院”,留住自己的根。
如今,这段关于“荷花被”的纪录片,作为“三十六院”第一院的形象片,在由小学校改造成的博物馆里滚动播放。这座泥墙房的小学校已是“危房”,林栖坚持保留它的残余墙体,植入现代建筑材料,改造成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融合的博物馆,展陈中国各地的蓝印花布及工具。白色的现代建材墙体和屋顶,犹如从泥墙中生长出来,诉说着拯救与新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