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十六院”项目带动乡亲共富 2022年03月30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三十六院”项目实施过程中,林栖和团队坚持不改动自然环境,就地取材对传统民居加以改造,使内部格局更适合现代人生活和审美需求。

  第一座院子除了博物馆,还有一幢民宿、一幢“荷花被”印染体验研学中心、一幢餐饮会议中心,以及完全由传统技艺搭建成的“粮仓”。“我要让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保持与自然依存的面貌,让它们就像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一样。”她从山外移来一幢老房,一点点地修复改造成研学中心。楼下是银匠工作台、染坊、织布间,一位来自贵州的银匠长驻这里,埋头制作各种银饰;楼上是产品陈列室和直播间,除了展示琳琅满目的蓝印花布服饰和生活用品,林栖专门派驻了一个团队,每天直播推广产品,并为当地村民公益培训直播技能,成了三单乡重要的电商直播孵化基地。

  “对老房子的修复和改造实在太难了,成本远比新建要高。”林栖坦言,她的初衷是让附近的村民有活干,用他们所掌握的传统技艺焕新山村。院内的服务人员也都来自附近村庄,餐厅利用了村民留下的泥木结构老房,菜肴则是“随心所欲”,应时就地取材。不仅如此,她还把村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精心组合、包装,利用“生活在左”的线上平台,引流带货。春节期间,这一系列的农产品销售业绩良好。“‘生活在左’品牌在线上已有超过1000万的用户,具有强大的带货能力。我需要做的是利用品牌效应,输出统一标准,让村民根据我们团队的设计和质量要求,用传统工艺提供蓝印花布等产品,带动他们共富。”

  如今,蚊子坞已经成了我市文旅网红打卡点,人们爱极了它“遗世独立”的仙气。而经过两年的物色,林栖又在圣门潭村流转了上百间传统民居,准备开发成工坊集群。她说,“三十六院”并不止于36座院落,但是每一处院落都将围绕传统手工艺,植入相应的非遗项目,由手工艺人驻守展示技艺,同时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在三维平台上推广。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生态保护,三单乡有许多村庄都实施整村搬迁,留下了大量沉淀资源。只要利用得法,它们都能成为山乡发展文旅共富项目的重要载体。”林栖说,“三十六院”将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依靠“产能恢复、场景呈现、平台销售、产业融合”的非遗活化生态圈,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性发展。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多元旅游目的地,为山乡引来人气、资金、项目,为山乡培养电商直播人才,助力好风景好手艺好产品走出大山,吸引城里人“进山”、年轻人返乡,实现乡民物质和精神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