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涵在田里作业。
“粮二代”科技助农
□记者 楼瑶琳
7日中午1点多,广福东街南侧华店小区的一块农田里,一辆挖机缓缓驶到田间水泥路边,举起挖斗,把一袋袋毛芋放到货车上。
开挖机的小伙子名叫张旭涵,出生于2001年,顶着蓬松烫染的头发,脸庞略显青涩。在父亲张长彩的协助下,他开着挖机来来回回10多趟,每趟装运十七八袋毛芋,终于忙完了活。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农活是个体力活,免不了风吹日晒,尤其到了夏天农忙季节,更是又热又累。在就业、创业渠道多元的当下,这位“00后”怎么会选择从事农业呢?
张旭涵老家在磐安,他高中学的是汽修专业,掌握了不少机器操作、维修知识。他的父母在东阳承包土地种粮多年,他们的辛苦,张旭涵都看在眼里。高中毕业后,他决定利用学到的一技之长,帮助父母减轻工作压力。
在儿子的帮助下,张长彩陆续购置了4台无人机。目前,常用的是两台大疆无人机,一台用于施肥,一台用于喷药。
每到四五月份,张旭涵和父母就要开始紧张的喷施作业。三人分工合作,张旭涵负责操控无人机,父亲负责田间管理,母亲负责灌装除草药剂。
无人机每次可载重60多斤药剂,几乎一分钟就能喷完一亩。为了不间断开展作业,他们随身常备发电机。一般每飞3桶更换一块电池,两块电池轮流充电,10来分钟就能充好电。
盛夏时节,在田间地头顶着烈日一干就几个小时,这滋味确实不好受。第一年,张旭涵的皮肤就被晒得黝黑,还热得中暑,发起了低烧。初出校园的张旭涵有点不适应,第二年就不想干了,萌生进厂上班的念头。后来,他尝试出去找过工作,终因放不下父母,又回来帮衬。“其实,有了现代化设备,种田比父辈传统劳作要轻松很多。比如,我现在开的挖机驾驶室还有空调。”
在全家合力下,张长彩一家的种粮事业越做越大,现代化农业设备越来越齐全,现拥有2台拖拉机、2台收割机、1台插秧机等,并在江北街道锦坊小区建设了烘干房,在满足自家需求之余,还对外提供服务。目前,他们在城东街道江南村、江北街道华店小区等地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还种植了20亩毛芋、79亩小麦。今年已准备了上万斤“中早39”种子,过几天就要开展育秧工作。
张长彩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给了他们很大信心。今年我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比如对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服务的,分别补助80元/亩;对开展早稻机械化烘干服务的,补助100元/吨;对开展粮油作物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面积超过1000亩次的,补助2.5元/亩次。“我看很多政策都适合我们。我们要好好研究助农政策,争取更多补贴,多种水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