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金新在介绍作物生长情况。
批发抢菜难 转行自己种
□记者 任振江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近日,在江北街道的界上虞蔬菜种植基地,农民们正忙着淘洗刚刚收获上来的芹菜、莴笋、白菜等“冬菜”,多的时候平均每天有近千斤新鲜蔬菜从这里运往各大市场。育秧大棚里更是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一行行翠绿的黄瓜、茄子、辣椒、西葫芦等“夏菜”秧苗长势喜人。
界上虞蔬菜种植基地共有140多个大棚,占地100多亩。今年54岁的任金新是基地负责人。刚刚过去的冬天对他来说并不轻松,漫长的雨季打乱了整个春天的蔬菜种植计划。“一方面是这一个月的产量少了,更重要的赶不上蔬菜上市的档口。”任金新跟记者盘算起来,稀缺的阳光、泛滥的雨水……秧苗无法生长,春种的时间比往年延迟了近一个月。“正常情况下基地里产出的‘夏菜’比普通农田提前上市,价格可以卖到四五元一斤。今年错过了档口,届时与大量农家菜集中一起上市,只能卖到一两元一斤,效益大幅下降。”
蔬菜基地的营生,做的就是时间差、价格差,这是重要的利润来源。面对眼下这个棘手问题,有着30多年蔬菜批发、种植经验的任金新有自己的应对之策,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及时优化种植结构,减少与农家菜“面对面”冲突,继续种植现有菜品以填补“夏菜”生产不及时留下的空挡。“比如原先准备了10个棚种植番茄,现在只安排7个,另外3个棚可以用芹菜来弥补,尽可能把损失降低。”任金新说。
任金新从18岁开始从事蔬菜批发生意,一干就是14年。2000年前后,东阳蔬菜行情好,本地蔬菜供不应求,连批发商都抢不到货,这让任金新萌生了投身蔬菜种植生产的想法。凭借多年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积累的市场经验和人脉渠道,任金新果断投入40多万元,在湖溪南江水库边承包了近40亩土地种植蔬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金新用这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话总结自己从事蔬菜种植生涯的初创期。从“看别人种”到“自己种”,从“种成”到“种好”,任金新积累了许多教训和经验。2003年,他信心满满地回到界上虞小区,建立了如今这个1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聘请了2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种植户帮忙打理,再加上五六名工作人员,2021年蔬菜基地产值超100万元。
今年69岁的韦德骏已经在蔬菜基地工作10来年,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他是任金新事业上的好参谋,常常充当蔬菜种植“技术员”的角色。“各个环节都很要紧,包括蔬菜品种选择、育苗技术、田间管理等,我种了50多年地,经验是有一些的,遇到难题时大家相互探讨,一起把蔬菜基地建设好。”韦德骏说。
谈及自己从事蔬菜种植这一行的心得体会,任金新表示并没有什么诀窍,只需要用心管理,摸索出一套高效的种植管理模式,在保证作物品质优良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眼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愿意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行业后备力量不足。蔬菜种植这个产业以后肯定是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需要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才能胜任。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从传统农业逐步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