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钧衡
地面焊花四溅,工人正在焊接温室大棚内的设备;育秧大棚顶,来自金华的专业师傅正在更换塑料膜;大棚边上,则摆放着一排插秧机等待检修……5日上午,记者来到市立新家庭农场时,吴立新和工人十分忙碌。
“今年春来早,正月初五我就开工了。”听罢记者的来意,吴立新停下手中的活,指着育秧大棚地面晾晒的三棱说。
去年,吴立新在不适宜种植水稻的承包田里种了一些三棱,三棱收获后,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为了预防药材发霉,正月初五,吴立新把数千公斤去皮加工后的三棱晾晒到育秧大棚内。正月初八,他又驾驶药材收获机到田里收获三棱。
种植三棱,是吴立新多元发展谋求高效的一次尝试。作为全市优秀种粮大户,近年来,吴立新从单纯从事粮食生产,到开展农机化服务,今年,他还引进稻鱼共生技术,通过稻鱼共生,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利用鱼和水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链,实现种养殖全程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既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使种养殖的品质更为突出。
吴立新介绍说,他的稻鱼共生基地设立在六石街道白溪江共享田园内,面积为108亩。从2月中旬开始,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稻鱼共生基地的田脊进行拓宽加高,开挖鱼沟,并将原来的水塘改造成鱼坑。目前,基础工程已全部完成。
稻鱼共生,让生态绿色可循环成为现实。吴立新说,稻鱼共生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抗生素,没有水质污染和养殖污染,秸秆全部还田,不产生面源污染,生态环境优化显著,特别是稻米质量上乘,十分符合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
吴立新告诉记者,今年他承包土地800多亩,与几年前的1000多亩相比,压缩了五分之一,“不是我种粮积极性减退,而是调整思路,把农机化服务做得更好。”
从2013年开始,吴立新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起温室、育秧大棚、烘干中心,购买了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中拖等农机设备,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周边几十个种粮大户。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市十五届政府第九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实施机械强农行动,支持农机化服务,对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服务、早稻机械化烘干服务等进行补贴。吴立新认为,这些政策给种粮大户带来了福音。目前,吴立新拥有温室大棚一个、练秧大棚3个,一次育秧可播种600亩。2月底,他投资10多万元,对育秧设施、大棚进行全面整修。“现在国家给予种粮大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大了,一号文件又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农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干劲自然更足了。今年计划育秧面积超过3000亩。”吴立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