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重工细制,高度精准“神还原” 2022年01月12日  

  复刻经典,难在形似,更难在神似。为了高度还原这些传世经典家具,明堂红木抽调精干力量,为每款家具建立了项目组,从设计到打样,每个环节都要经历十几甚至几十遍的打磨。作为重器的“麒麟引凤纹”四出头官帽椅打样了十多遍,工人几乎每天忙到晚上9点后才下班。

  “这对官帽椅尺寸比普通官帽椅要宽,用材甚细,样式也罕见。”项目负责人张通成介绍,一般官帽椅的用材哪怕再纤细,直径都超过2.5厘米,这对椅子的靠背和扶手用材直径只有2.2厘米,然而整体造型雍容大方,线条洗练挺拔,气质文雅高贵,“复刻难在不仅要高度还原皮相,还要再现精气神。”而为了体现贵气,官帽椅的背板雕花“大器细做”,也是复刻的技术重点。背板由三段板材攒成,上段圆形开光,浮雕丹凤朝阳纹。中段委角矩形开光,浮雕麒麟纹。麒麟龙首圆睛,张嘴露齿,须发聚为一束前冲,触角飘动,有万历时期龙纹特征。身披鳞甲,腿足根部有火焰翼,麈尾高扬,前腿一足提起,一足直立,后腿半曲,作欢腾跳跃状。下段亮脚牙板为卷草纹壸门式,浮雕回首螭龙,若浮空而行。“整个图案非常高古,刀痕清晰。开始时以为东阳木雕技法全面,复刻这样的图案并非难事,结果第一版出来就大相径庭。”张通成说,因为工具、技法都有了长足发展,当代木雕又追求精致效果,反而失去了那种拙味。像麒麟高高提起的前足,原作曲度柔和,复刻时却成了尖利的锐角;麒麟身上的鳞甲也过于规整而单薄。下段的螭龙回首图案,其弓背向上的曲度,也因设计偏差而导致变形走样。于是推翻重来时,工匠被要求舍弃现代雕刻技法,抛弃三角凿、蝴蝶凿等明代以后出现的工具,仅用最简单的雕刀尝试。多次改进完成雕刻后,在拼板攒框时却又发现花板边缘留空过多,比例失调,失去了饱满大气的韵味,不得不再次从头开始。而靠背搭脑柔和起伏的弧度、扶手微张外撇的角度,也是反复试验才达到与原版高度高质的效果。

  由谭向东牵头复刻的一对紫檀圈椅,系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也就是家具界众所周知的“皇宫圈椅”,其专业名称是“有束腰带托泥雕花圈椅”。作为“圈椅之王”,它雕龙刻凤,化简朴为厚重,尽显“外王内圣”的气度。这对圈椅曾被无数人复刻,但都未能悉得神韵。“皇宫圈椅的精髓在于扶手,传神的扶手,要达到顺、贴、连、空、错的标准,成败在于扶手终端的镂空卷草纹。”谭向东解释,“顺”就是要掌握好扶手的弧度、弯曲度以及雕花的位置和面积;“贴”是指雕花给人的视觉感受就像贴在扶手上一样;“连”是指花纹浑然一体,完整连贯;“空”是镂空而空灵;“错”是扶手的上面、下面和侧面孔洞相互错开,而非直通到底。

  就这么一对小小的扶手雕花,谭向东亲自制图,工匠试了一遍又一遍,他却认为是“差强人意”,不是认为花的茎叶弧度不对,难以体现曼妙婉转之姿,就是觉得整体气韵过于生硬。这把椅子至今还在“基因解码”中,何时“分娩”虽未知,但已然让人充满期待。

  26款家具样品涉及椅凳、案几、柜架,每一款都经历了多轮残酷的淘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们的细腻质感。这份质感表现在“三分工七分磨”的精心刮磨,表现在线条块面端点的用心制作;这份细腻表现在细节的精微,表现在选料的细腻。结构研究的透彻、木材利用的智慧、器型比例的匀称、线条变化的婉转、文化内涵的丰富,足以让人在它们面前端坐良久,犹如在与古人对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