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5版:三乡 2022年08月31日

  泥水匠王团明从艺40年

砌得镬灶千余座 烹成粥香闻五更


  

  □通讯员 蒋永兴

  凌晨2点,马宅镇王潭村的砌灶师傅王团明起床了。今天等着他的是一座三眼灶,在30里开外的歌山镇楼村头村。灶主人是一位虞姓企业老板,两个多月前就预约了他上门砌灶。

  时至今日,虽然燃气灶已经普及,农村都造了新房子,但很多人家还是要砌个镬灶,为了保留传统的味道,为了除夕夜把猪头和鸡鸭鹅一锅煮,为了四时八节一家子的欢聚。所以,砌灶是件大事情,主人家都把它当作大喜事来操办,都要挑个好日子,起灶、出烟还要看时辰,既要吉日还要吉时。这门手艺行当,东阳话俗称“泥镬灶”。

  起草摸黑,曾经六天砌七座灶

  虞家的这座三眼灶,起灶定在寅时(凌晨3点至5点),出烟定在酉时(下午5点至7点),光是砖头就要600多块,烟囱又是四面凌空无依无靠,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加大了技术难度。为了按时保质砌好灶,王团明3点前就驱车到达。3点整,按照传统习俗,王团明在灶基上淋了鸡血米,就开始了连续15个小时的奋战。天气很热,主人家准备了一台大功率的排风扇,王团明还是汗水湿透了衣裳。

  在王团明的记忆里,一天砌一灶,真不算辛苦。2001年,王团明有过6天砌灶7座的记录。

  农历十二月,不挑不拣都是好日子。第一天,凌晨0时至5点在湖溪镇雅江村砌了一座两眼灶;然后马不停蹄转场到4里路外的清潭村,又砌了一座三眼灶,至下午6点出烟,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当天晚上,他骑摩托车到东阳江镇新城村宿夜,又是0点起灶,至下午3点完成了一座两眼灶。当晚,王团明又骑摩托车到横店镇米塘社区过夜,次日凌晨2点起工,也是两眼灶。第四天到马宅镇和协村楼塘自然村砌了一座三眼灶。第五天在自己村里砌了一座两眼灶。第六天又到磐安县安文街道一个小山村,砌了一座三眼灶。一连6天没有停歇,“好在那时候年富力强,现在可吃不消了。”王团明实话实说。

  学艺三年,参与砌灶将近百座

  今年56岁的王团明已经有40年的泥水工龄。

  1982年,王团明初中毕业,考不上普高,对五七高中又没有兴趣,就寻思着学门手艺。表姐夫马旭荣是当地很有名望的泥水匠,带了很多徒弟,王团明就想跟着他学泥水手艺。那个年代,学手艺的人很多,由于工种关系,学做泥水工只能一带一。看在表亲的份上,马旭荣收了王团明为徒。在马旭荣的严格教诲下,王团明从拌灰砂做起,叠墙角、砌砖墙、筑泥墙、粉墙面、做水泥地、盖瓦片直至翻漏,屋场生活全都干。

  砌灶是师父最看重的手艺,因为砌灶的工资是屋场泥水工的四五倍,只可惜好日子都重叠了,加上20世纪80年代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年里面砌新灶的农户也不多。但凡去起灶,马旭荣必然带上王团明,让他充当小工和助手。王团明是个“见眼动眉毛”的人,师父砌灶的一招一式,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砌灶工资高,当天做完当天结工资,待遇也好。主人家待砌灶师傅如上宾,3道正餐加下午点心都很体面,设酒席时还把上首座位留给砌灶师傅,鸡头、鸡腿别人都不能问津,让砌灶师傅打包带走,馒头、杨梅粿也让师傅带回家。这番待遇,让少年王团明对砌灶工种很向往。

  王团明学了整整3年,其间参与砌灶近百座。

  水库务工,首次独立垒砌土灶

  19岁那年出师后,因为本地还没有市面,王团明就跟了在青联乡工程队当小包头的姐夫到山西大同,在一个建筑工地做粉刷。做了3个月,对方工资一分钱也不给。

  离开山西,王团明乘火车到杭州找活干,东奔西走好几天却一无所获。后来在一个小工地接了粉刷活,睡地铺,喂蚊虫。其时,王团明的大哥王星明在丽水云和紧水滩水库带班,不忍心看弟弟受苦还挣不到钱,就把王团明带去垒大坝,浇筑混凝土。高达102米的水库大坝拔地而起以后,又成立了水库装修队,技术到门又能吃苦耐劳的王团明留了下来,做水库配套的附属工程,主要是砌墙、粉刷、铺地砖和维修,拿固定工资,一个月300元。当时在东阳,做泥水一天的工资才6元,一个月做足30天也只有180元。王团明很知足,干活从不偷懒,受到了领导的好评,与同事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有个云和本地的职工,家里想砌灶,苦于找不到砌灶的师傅。王团明知道后对他说:“我给你堆一个吧。”他边干边揣摩,忙活了十多个小时,独立完成了第一座三眼灶。当晚点火做饭,没有漏烟也不吐烟还省柴热锅快,同事一家子都很满意,硬要按照当时当地的行情塞给他30元钱,还把他推到“上横头”,一桌人都向他敬酒。王团明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砌灶千余,精益求精不负初心

  7年以后,水库装修队结束了历史使命。此时的王团明已26岁,男大当婚,他回家与本镇雅坑村姑娘周海芳结了婚,次年女儿王丽蓉出生。成家以后,王团明就不再走南闯北,有灶砌灶,没灶砌的日子就做屋场生活,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王团明把砌灶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虚心学习人家之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炉栅的位置、灶膛的取向、镬孔膛的高低等关键技术都很有研究,砌的灶不仅好烧而且省柴,灶面也好看,渐渐地在四里八乡有了名气。除了马宅镇,周边东阳江镇、湖溪镇、横店镇、歌山镇的农户都来请他砌灶。交通条件改善以后,更远的南马镇、城东街道直至磐安县的农户都慕名找来。最多的一年,王团明砌了90座土灶,凡是“好日子”基本上都在砌灶。有的农户看好了一个日子,因为王团明已经另有安排,就又看了一个日子,说一定要等他;有的干脆不看日子了,说他哪天有空哪天就是好日子。郭宅有个村,十多位大老板各造了别墅,都叫王团明给砌了两眼灶。他砌的最大一座灶,安放的铁锅直径就有一米五,从2002年砌成后至今还在使用。这些年,企事业单位食堂来叫他砌灶的也不少。王团明只要日子不冲突,不管路有多远,天气有多恶劣,都一口应诺。为了跟上时代,王团明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购买摩托车,2015年开上了小轿车。

  40年来,王团明见证了砌灶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砌灶,主人家要在头一天备好泥。泥是黄筋泥,要晒干过筛,把稻草用铡刀切断跟黄筋泥搅拌,然后两脚踩透了,用来为灶台粉刷打底。那时候连石灰都要省着用,灶身就用笋壳做成刷子蘸着石灰水刷白。为了节省砖块,灶肚就用石子塞。90年代中后期就很少踏泥了,嵌砖缝都用上了混凝土。之前砌炉栅是用砖块“斩”出来,90年代就普遍使用上了铁炉栅,户主开始要求装上烧开水的铜带。2000年以前砌灶,一般都只贴灶面,用15×15厘米、6×15厘米的小瓷砖;现在都是全贴,灶面是80×80厘米的两块大瓷砖拼,难度和工作量都大大增加了,付出的体力也更多。

  虽然已经砌灶1000多座,王团明却从来不马虎,依然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年长日久,有的镬灶出现了破损、冒烟的情况,需要维修,王团明都负责到底。他说,客户满意就是对他的最大奖赏。

  随着经济发展,人工工资水涨船高,泥水工的工资由最初的每天6元涨到300元。砌灶的工资,以两眼灶为例,由30元涨到1200元。工匠的地位在提高,户主的质量要求也更高,王团明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总要有进步。

  宋代释法薰《化砌灶》诗曰:“镬已铸成无渗漏,灶犹未砌正经营。嵩山杖子休拈出,我要粥香闻五更。”王团明所从事的砌灶工作,不就是给千家万户带来“粥香”的诗样事业吗?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东阳市委机关报| 声明:东阳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579-86611000 86091660 89301002| 投稿邮箱:zjdyrb@qq.com| 广告合作:0579-86691586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