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倩玫
本报讯 近日,家住江北街道的楼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市医疗保障中心,字里行间满是对长护险政策的感激。这面锦旗背后是85岁失能老人卢奶奶的生活新变化,也是我市长护险政策温暖民生的生动注脚。
卢奶奶因病卧床一年有余,生活无法自理。此前,照顾老人的重担全压在已退休的儿子楼先生身上,他坦言,自己年纪也大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今年年初,社区工作人员在宣传长护险政策时,他抱着希望为母亲提交了失能评估申请。4月,卢奶奶被评定为重度失能人员,符合长护险待遇条件。从此,专业护理员每周定期上门,提供协助更衣、温水擦浴、口腔清洁等服务,不仅让卢奶奶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也让楼先生一家卸下了沉重的照护包袱。
这样的改变,源于我市对长护险政策的扎实推进。自政策推行以来,市医保部门将长护险作为保障失能群体权益的核心抓手,从政策落地到服务优化全程发力,通过严格规范机构准入标准、优化失能评估流程、强化护理服务监管,构建起全链条保障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惠及所需家庭。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评估确认重度失能人员超1000人,其中约50%已与定点机构签约享受服务,累计为失能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超50万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过去式。
为了让失能人员不仅享服务,更能享好服务,市医保部门深入镇乡街道开展长护险政策及失能情况初筛的宣教工作。长护险涵盖的42项生活照料和33项医疗护理服务,形成了清洁卫生、营养摄取、用药指导等六大类精细化服务体系,满足失能人员的多元需求。在待遇设置上,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提供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两种选择,居家护理按每小时60元计费,每月最高可享受25小时服务;机构护理每日最高支付80元,医保基金报销70%,相当于每月为家庭减负1680元,灵活的方式让每个失能家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照护方案。目前,我市已对吴宁、白云、六石、横店等9个镇乡街道的网格员、社工等完成宣教工作;已确定15家定点医疗养老机构和4家居家服务机构,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另外,我市还打通了“线上+线下”申请渠道。线下可前往艺海北路388号总部中心B幢4楼西大厅窗口办理;线上通过“浙里办App-浙里医保-浙里长护在线”,即可提交申请。
“长护险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追求‘好不好’的目标。”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聚焦服务提质增效,通过扩大待遇享受人群、推广个性化照护方案、加强定点护理机构管理等举措,逐步推动长护险从“保基础”向“高品质”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