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不是复刻,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带着这样的思考,陈德鸿从作品、传播、教学三个维度探索创新,为东阳木雕注入新活力。
在作品创作上,他跳出“宏大题材”的传统框架,转向“小而美”的文创领域。走进陈德鸿位于广厦大学木雕小镇校区的工作室,入目的就是一排排玻璃橱窗和作品展示台。陈列的不仅有木雕作品还有印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各种各样的“蝉”。他用木头仿竹子,选材黄杨木,雕刻成一段竹根,一只只金蝉或悄然伏在叶片上,或稳稳栖在竹枝,大小形态各异,细观作品写实逼真、活灵活现……这些便是他创作的木雕作品“鸣节”系列,暗含“一鸣惊人”“知足常乐”的美好寓意。“传统木雕往往中规中矩,我们则刻意做差异化,让每一件作品都有审美惊喜。”陈德鸿说。其打造的“吉语系列”木雕刻字艺术,以“安康长乐”“富贵吉祥”等吉祥语为核心,结合书法刻字与平面、立体构成设计,采用暖色调适配现代家居场景,巴掌大的摆件既保留木雕的肌理美感,又符合年轻人“轻装饰”需求。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他主动拥抱新媒体。工作室定期在抖音发布木雕创作过程视频,从刻刀落木的细节到作品成型的全貌,让网友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今年暑期,他为刚果布留学生班授课的视频意外“出圈”,浏览量居高不下,引发大众对木雕传承的讨论。“我们发现,展示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传递——非遗不只是成品,更是一刀一凿里的匠心。”
他借鉴现代木工坊经验引入日常教学,打破“师徒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2017年起,他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开设零基础木工雕刻班,不仅教授技法,还为学员拍摄创作视频、照片,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令人意外的是,课程吸引了来自深圳、湖南、山东甚至国外的学员,有人周末乘飞机跨省上课,四天上千元的课程报名热度居高不下。“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而是需要贴近他们的参与方式。”陈德鸿说,这些尝试也让他意识到,东阳木雕的价值不止于实物销售,“技艺传播、体验过程本身就是新的增长点”。
“东阳木雕不是只能放在展览馆、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的生命力在创新里,在于年轻人的参与里。”陈德鸿表示,在他未来的规划里,计划在木雕小镇实训二期打造更具现代感的教学、展示与体验空间,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和年轻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