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歆晨
本报讯 7日下午,南市养老中心护理楼内,85岁的赵光老人安详离世。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家人将她的遗体无偿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其眼角膜与脑组织也将用于挽救生命和医学研究。此事距离她的丈夫王加达捐献遗体,恰好过去了6年。夫妻俩以同样的选择,为生命画上了有温度的句号。
今年5月,身体日渐衰弱的赵光用颤抖的手写下遗书:“当我确诊停止呼吸时,请王进云立即通知浙大医学院速来把我的遗体运走,不得延误,我的器官或许有用。”在这封遗书中,她不仅叮嘱女儿第一时间联系接收单位,还细心交代“先通知女儿,再通知护理部主任,以免过多耽误主任的工作时间”,字里行间满是对他人的体谅。末尾处,她感谢儿女对自己决定的理解,写下对子女平安健康的祝福。
“母亲总把记有捐献联系电话的卡片带在身边,一年到头不知叮嘱多少次。”女儿王进云说,母亲近两年深受头晕和老年性疾病困扰,住院成了常事,但她从未动摇过捐献的念头。“她总说,‘万一我走了,你在杭州带孩子,一定要第一时间打电话,不能耽误’。”
2016年,赵光与丈夫王加达一同签署了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手续办妥后,老两口才将这个决定告诉子女。“当时我们无法接受此事,但考虑到他们这份为国家医学研究做贡献的心意,我和我的哥哥都表示理解和尊重。”王进云坦言,父亲王加达是有着30多年军龄的退伍老兵,1982年转业到当时的县民政局后,参与了殡葬改革,深感殡葬工作的不易,积极提倡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葬;母亲赵光是医院退休人员,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有着切身体会。
2019年底,王加达因病离世,家人遵照其遗愿捐献了他的遗体。在王进云眼中,父母都是“思想超前、活得认真”的人。老两口平时总爱通过报纸关注遗体和器官捐献的相关信息,而王进云的丈夫身为外科医生,曾聊起过国内可供解剖学习的遗体稀少,人体病例研究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受限的现状,于是老人更加坚定了捐献的想法。“我父母都决定死后实行生态葬,他们说这样既不占用土地资源,也不拖累孩子,还能为国家做点事,让我们深感敬佩。”王进云说。
王进云还告诉记者,母亲赵光是一个生活乐观、紧跟潮流的人。她拿出厚厚一摞手抄本,封面写着“教育”“政治”“实用妙招”“养生保健”,还有几本绘画本。“这些都是母亲对着手机视频反复暂停、逐字抄录的。她这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看到好内容就摘抄下来,分门别类,特别认真。”
“作出捐献遗体的决定,要面对很多不解和质疑,但他们从没想过退缩,”王进云说,“母亲还表示,遗体捐出后,凡是能用得上的部分都可以一并取用。”如今,父母都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她以后还能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看看,去杭州钱江陵园缅怀他们。
近两年来,在市红十字会的宣传推动下,越来越多市民突破传统观念,选择在生命的终点照亮他人。今年以来,我市已完成人体器官捐献6例,遗体捐献8例,眼角膜组织捐献12对,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142人。那些和赵光、王加达一样自愿化作“大体老师”的身影,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照亮医学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