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群英
一个都不能少:用教育温度回应平等之约
教育的起点是看见每一个孩子。当《学前教育法》中“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平等对待每一个学前儿童”的条文映入眼帘时,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2009年——那个周一的清晨,望着孩子们在升国旗仪式上投向护旗手的羡慕目光,“用专业和爱让每一个孩子站在C位”的理念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循着这份初心,我们慢慢探索出“幼儿园处处是舞台,人人是主角”的育人路径:“礼仪小天使”让孩子们在晨间问候中学会尊重,“阳光广播站”让童声在校园里自由流淌,“每周大舞台”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特光芒……我们把每一处空间都变成成长的剧场,把每一个瞬间都化作绽放的契机,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倾听心声,只为让每一个稚嫩的身影都能立于最“亮”处,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前教育法》提出“构建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与我市“让更多的孩子入优质公办园”的教育初心高度契合。2017年,在市教育局领导下,我带领团队踏上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之路,接手了一所民办园,一步步推动着它从“民园”到“名园”的蝶变,让近450名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办教育资源。
这份“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的实践,在时光推移中不断延伸。2023年,通过“名园+新园”的模式,市第二实验幼儿园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四季景苑园区,12个班级同步开班的热闹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年,我们又启动了珊瑚里、虹桥(学陶)和西城3个新园区的建设。今秋,3个园区将正式开园,可新增学位1470个。
爱出者爱返:用“萤火微光”点亮专业星河
《学前教育法》指明“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优良品德和专业能力,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些法律条款深刻揭示了幼教工作的职业本质——教育从来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我20多年前提出并践行的“爱出者爱返”理念,正与这份立法精神一脉相承。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感染,要有让每一个孩子浸润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里。《学前教育法》鼓励创设关爱的情感环境,这既回应了幼儿依恋的情感需求,也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珍爱每个孩子,正视他们的优点与不足,用每一句话的温度、每一个眼神的暖意、每一个动作的善意去影响孩子,让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在日常点滴中。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根与魂,这一认知在《学前教育法》中得到了充分彰显。第四十二条强调“幼儿园教师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不仅为教师成长明确了方向,更为“宝贝每一个老师”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多年来,我们始终注重构建完善的教师成长体系,通过搭建项目首席制、梯队互助营等多元舞台,激励教师在工作中找到闪光点,在法治框架下实现专业跃升与生命丰盈。
担任园长的17年来,我始终与老师们并肩成长,培养出20名市级以上教坛新秀,向全市输送了40多名园长等骨干力量。同时,依托浙江省沈群英名师网络工作室平台,在全省跨区域带徒,为省内其他县市培养了40多名学科带头人,其中不乏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
《学前教育法》的实施既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全新的起点,推动学前教育从经验驱动迈向法治引领。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有当“爱的永动机”的情怀,又要以法律为准绳,在公平、质量、专业与协同中寻求突破,以坚持“育人为本”的文化立场、坚持“专业精进”的职业追求、坚持“大爱无疆”的教育情怀,携法同行,让每个孩子长成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树。
(作者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正式施行。《学前教育法》的落地,不仅是党和国家持续深化对学前教育重视的生动见证,更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注入了强劲动力,让大家在深耕幼教事业的道路上信心更足、干劲更盛。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们既要锚定专业成长的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更要主动发挥引领作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站在成长的C位,公平享有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