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沉浸式体验解码非遗活态传承 2025年07月10日  

  □记者 黄瑶

  “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在木雕这个行业?”“在你看来,东阳木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8日,位于木雕小镇的胡先民艺术馆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先民为9名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大二学生耐心地讲解东阳木雕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除了聆听大师的教诲,大学生们还亲身体验了木雕制作。他们拿起刻刀,在木板上小心翼翼地雕刻。“这次学校暑期实践课题与非遗相关,也想借这个机会进一步了解东阳木雕、竹编。”浙工大建筑学专业学生傅贝妮说,她还想在实践活动期间拍摄一些短视频,向更多人宣传、推广。

  除了常规的实践,在众多暑期实践团中,有一群人是奔着“专业”而来。上月底,41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大一学生在班主任夏炜的带领下,走进东阳木雕小镇14家企业与大师工作室,开启了“创意融入生活”暑期实践,探索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此次实习实训,也是想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在真实的非遗产业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带队老师夏炜介绍说,东阳木雕小镇无疑是实践的理想之地——这里汇聚了42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300余家木雕红木相关企业,涵盖木雕、竹编、雕花家具、传统营造等多项非遗技艺,周边还有众多非遗相关企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非遗产业生态,恰好满足了学生近距离观察、学习非遗的专业需求。

  在5天的实践中,学生们开启了全方位的沉浸式学习。在胡先民艺术馆木雕工坊,他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拿起刻刀,尝试将现代创意融入传统雕刻;在蔡红光竹编工作室,纤细的竹篾在指尖穿梭,让他们体会到竹编技艺的精巧;在上汐城市客厅,他们研究榫卯结构如何在现代家居中焕发新生。此外,学生们还参与了陈国华艺术馆的美学熏陶、一品堂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福雕文化创意的产业运营等工作,制作宣传视频、策划文旅活动,将青春力量注入非遗传承。

  “这次社会实践并非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深入非遗的‘生产链’与‘生存链’。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技艺本身,更能从中了解到手工艺产品如何打开市场,线上线下如何推广,这些现实问题的探索,让非遗从课本上的文化符号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存在。”夏炜坦言,过去,学生们对非遗的了解多来自课本,停留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理论层面;而通过深度参与木雕雕刻、竹编制作、文创运营等多元实践项目,他们亲眼看到了工匠们对作品一丝不苟的打磨,也亲身参与了产品生产制作,宣传、销售等各环节,全面了解非遗产业从工艺创作到市场运营的全流程运作,有效提升了专业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组协作的实践模式促进了学生间的深度合作与思想碰撞,这些都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夏炜表示,这场实践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也给他带来了深刻触动。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交流,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与艺术追求——“一群人执着于非遗创作,并以此为傲”,这种纯粹的热爱让他重新思考非遗教育的意义,也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更鲜活的案例。非遗保护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融入生活,在实践中实现活态传承。

  每天的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都会聚集在胡先民艺术馆展开交流。从最初的生疏好奇,到后来的熟练参与,他们用创意为非遗注入了青春活力。“我们学校专业与木雕小镇各项资源都非常契合,目前主要从学生的暑期实习实践开始,这种‘实践—认知—再实践’的循环,将为非遗传承培养更多懂技艺、通市场、有情怀的青年力量,未来也希望能与木雕小镇进一步深化合作。”夏炜满怀期待地说,计划邀请大师走进大学课堂举办讲座,小镇的企业与大师工作室能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实习与就业岗位,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