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超君
本报讯 近日,市民毛先生专程将一面印有“公正调节化解矛盾 真情服务为人民”字样的锦旗送到吴宁街道非警务纠纷处理中心,感谢调解员金德龙多次沟通协调,成功化解一起因车检引发的纠纷。这是吴宁街道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
2023年12月,吴宁街道成立非警务纠纷处理中心,组建一支24小时响应的专业处置队伍,配备必要的车辆、装备和调解场所,切实将群众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该中心实行“1310调解机制”:接到指令后,确保1分钟内受理分流、3分钟内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10分钟内工作人员必须到达现场处置。同时,在专门的纠纷调解微信群内实时发布事发地点和负责人员的联系方式,明确责任到人,并在处置后3天内回访当事人,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实现全程实时反馈与监督,构建非警务事项快速转办、突发事件联动高效处置的闭环机制。
吴宁街道非警务纠纷处理中心负责人金德龙介绍,日常工作中,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情感纠葛等非警务类事件占比较高。“有时真正困扰市民的并非疑难案件,而是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摩擦。这些事虽小,但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很容易‘小事拖大’。”金德龙说。
今年6月,一家手机维修店的老板与顾客因手机维修费用产生争执。该顾客欠下60元维修费,后将修好的手机卖给老板并抵偿欠款,老板花费80元材料费翻新手机后,顾客又反悔想拿回手机。老板要求顾客支付这新产生的80元材料费,顾客则拒绝支付,双方围绕维修费用发生争执。接到线索后,吴宁街道非警务纠纷处理中心迅速行动,金德龙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引导他们充分表达想法、换位思考,最终“对症下药”,顺利化解了纠纷。
中心组建了一支由12名专职调解员和18名矛盾纠纷调解警务团成员组成的队伍。金德龙说,每一名调解员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调解技巧,处理纠纷办法多、效率高。随着中心工作的推进和口碑的积累,群众的信任度明显提升,从最初的不认可转变为如今的主动寻求帮助。2月,西园社区发生了一起邻里纠纷。一名租户在门前维修电瓶车留下污渍,房主误以为是邻居所为,导致争吵。为了解决矛盾,双方主动找到了中心调解员丁菊新寻求帮助。丁菊新深入了解情况,引导双方心平气和地回忆细节,经过细致分析,最终厘清了事实,帮助双方澄清误会,化解矛盾。
“无论是意外伤害、打工欠薪,还是邻里纠纷、租房纠葛,我们都会将一件件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并记录存档。”金德龙拿出一沓厚厚的调解档案,里面记录了每一起矛盾纠纷的标准化处理流程,包括对接移交、形成调解协议、调解动态以及警情回访等内容。“这些档案不仅是工作记录,更是宝贵的经验库。”金德龙说,许多新出现的矛盾都可以在以往的调解记录中找到解决方法。
截至目前,吴宁街道非警务纠纷处理中心已累计成功调解4500余件矛盾纠纷,非警务纠纷处置完成率达99%,闭环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