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8日  

  2013年是中国马拉松赛事开始加速发展的一年,但对当时的东阳来说,全民健身仍是奢侈的概念,跑步更是一项小众运动。彼时,城区的江滨景观带尚未改造完成,歌山画水公园还在建设中,农村体育设施更是匮乏。也是在这一年,后来成为市长跑协会创始人的孙玉民完成了400公里“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戈壁教会我,独行虽快,众行方远。”他回忆道,一颗凝聚同好的种子悄然萌发。

  2015年是中国马拉松发展的里程碑年份,赛事数量突破100场,大众参与度激增。也是在这一年11月,首届横店马拉松举行。当年5月,孙玉民决心把东阳跑步力量聚集起来,“东阳市长跑协会”正式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成为具有合法身份的非公法人社会组织。首届理事会的召开,组织架构的明晰,标志着东阳跑者从此拥有了共同的家园与航标。

  协会成立之初虽仅有十几名成员,但他们深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将吸引大众参与视为核心使命。协会从“零门槛”入手,在江滨公园、节庆广场等人流密集处设立固定约跑点,竖起醒目的旗帜,让跑步变得“看得见、找得到”。资深会员化身“跑步向导”,耐心指导初学者调整呼吸、掌握节奏,消除“跑步伤膝”等常见误解。他们更善用新媒体,微信群、公众号成为分享经验、组织活动、彼此激励的线上家园。

  这细致入微的“聚沙成塔”策略成效斐然:十年间,协会壮大为拥有3000余名活跃会员的大家庭,更辐射带动了全市近3万人投入长跑运动。

  奔跑,在东阳的土地上,终于从孤独者的坚持,变成了众人共享的日常。

  这群热爱长跑的人,每周固定时间在东阳江边组织集体跑步,逐渐吸引了不少市民加入。“最开始大家只是好奇观望,后来看到我们坚持跑步带来的变化,慢慢就有人跟着跑起来。”孙玉民说。协会早期会员王煜晅回忆:“那时候跑步在东阳还是个新鲜事,我们几个经常被路人当成‘怪人’。”但正是这群“怪人”,在东阳播下了跑步文化的种子。

  在推动全民参与的同时,协会敏锐地察觉到大众赛事资源的稀缺。2015年,协会推出江滨4小时接力赛,这项赛事要求团队合作完成4小时不间断接力跑,既考验个人耐力又强调团队精神。“我们设计的初衷是降低马拉松的参与门槛,让更多人体验长跑的乐趣。”孙玉民介绍。这项赛事后来被评为金华市精品赛事,成为东阳全民健身的一张名片。

  更大的创新在于将跑步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2018年,协会创新性地开展了plogging“捡跑”活动,将环保与健身结合;组织夜跑东白山活动,探索城市夜景;开发东岘峰无尽攀登挑战,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打造特色赛事。“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运动变得有趣、有吸引力。”协会现任会长詹丹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