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再添新平台 国内首个!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习基地落户东阳 2025年06月14日  

  □记者 张延宁 通讯员 朱倩颖

  本报讯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日上午,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习基地揭牌仪式在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举办。

  活动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金华市、东阳市三方共同为传习基地揭牌,标志着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有了全新的传承与发展平台。在随后举办的“匠心·笃行”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学术会议上,建筑领域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围绕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溯源、活化利用、保护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于2009年9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建筑营造受地理、建材、技术、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诸多流派,“东阳帮”是其中重要代表,“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子项。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凭借丰富的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资源,以及众多能工巧匠,成为传承与发展该技艺的绝佳之地。

  “由于营造技艺实操性强,在实践中仍多采用传统师徒授受的传承方式。在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是对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方式的有力促进和补充。”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常务副站长吕雄心介绍道,近年来,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与多所学校合作设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启了传统学徒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传习基地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搭建起一个开放、多元、长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这是国内首个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习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田林表示,希望借助该平台,进一步推动非遗传承保护。

  当天下午,在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内,人类非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习基地传统工艺振兴讲堂第一期开讲。文旅部原副部长、非遗专家项兆伦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从非遗保护的理念变迁,到振兴传统工艺的具体实践,为观众上了一堂接地气、有干货的讲座。据悉,自2023年市文广旅体局推出传统工艺振兴讲堂以来,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咖分享其在传统工艺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共举办了8期讲堂。传习基地挂牌成立后,该讲堂也同步升级,继续不定期开展传统工艺振兴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