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牛山,顾名思义,山形像一头眠牛卧伏。在民间传说中,这是一头身怀六甲的母牛,因偷食仙草被罚下界。同时被罚的还有一头猛狮与一只灰鹤,狮子化作白坦的狮山,灰鹤则化为落鹤山,而母牛在怀鲁地界就地而眠。据说,眠牛肚里有一头小金牛,只有存放300年的青稻草才能把它引诱出来。
初夏的眠牛山草木葱茏,很难想象30多年前这是一座“秃山”。《茂陵马氏怀鲁宗谱》记载,眠牛山海拔不足百米,山体由灰褐岩构成。20世纪90年代,民间有了建设眠牛山公园的呼声,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公园的建设持续了十多年,石塔也诞生于这一时期。谱载石塔名为“千佛”,塔高36.8米,内有石阶盘旋而上。或许是出于安全考量,目前塔门紧锁,并未对外开放。村民马忠明说,当初建塔就是为了打造一处地标。
《茂陵马氏怀鲁宗谱》浓墨重彩地记录了公园建设的功臣——马彩华。马彩华早年在上海王盛记木器行学艺,后在广东、义乌等地创办木雕工艺企业,年事渐高后回乡反哺故土,担任眠牛山公园常务主任、石塔筹建会常务副主任。谱中称其为辛勤“园丁”,十余年来秉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精心打磨这处完全由民间筹资建设的“农民公园”。
2006年12月4日,《浙江日报》以《东阳木雕大师晚年当“愚公”》为题,报道了马彩华的事迹。建公园之初,马彩华花三天三夜绘制出公园规划图和效果图,并拿图游说乡邻捐款,凑齐了第一期50万元的建设资金。建设初期,首当其冲的困难当属种树。人挑、肩扛、车推,好不容易把山下的淤泥运到山上,往往前脚刚栽上树苗,没过几天就枯死了。马彩华想出的对策是捡废弃的油漆桶,在桶底凿洞,装了水挂在树边细水慢“浇”。此举果然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但有少数人随手把刚栽下的树苗拔走,马彩华那阵子几乎24小时守在山地里。此后多年,公园施工共投入超过1000万元,除了马彩华和他的子女自掏腰包,其余资金均靠马彩华四处“化缘”。那十余年间,马彩华“睡前醒后,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心中只有眠牛山”。
公园里,除了标志性的石塔,曾载于道光《东阳县志》的苛山殿也得到了重建,多处亭廊庙宇点缀山间。如今的眠牛山林木繁茂,平整的水泥道直通山顶,即便腿脚不好的老人,也能乘车轻松登顶,饱览山景。对此,《茂陵马氏怀鲁宗谱》以“难事碰上有心人”赞叹马彩华的倾力付出,村民则表示:“没有马彩华,就没有眠牛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