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从城区出发,沿527国道、歌胡线、怀万线、上岭线等一路前行,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唐婆岭古道的起点附近。整条古道由青石铺就,徒步约1小时。
在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关于东阳“疆里”的描述中,唐婆岭是东阳东部的一个重要地标。“东至台州府天台县界。出迎阳门,过叱驭桥,十里至泗渡溪。又十里,过沈胡桥。二里,渡定安溪。二十五里,至茶场。五里,至林口溪。五里,过黄泥岭。二十里,至邢坑。十五里,至桥棚村。十里,过唐婆岭。十里,至岭口。十五里,至尖山。十里,至夹溪寨,过桥。十五里,至梅枝岭头稍下虾蟆岩为界,到天台县治,共二百二十二里。”从书中这段描述可知,古时从东阳县城出发前往天台,会经过唐婆岭古道。
作为古时官道的一段,唐婆岭古道曾是一条商贸交通要道,宽度在1.2米至1.5米之间,恰好能容纳旧时骡马商队逶迤穿行。据说,昔日古道上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尤以挑盐客的身影最为常见。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古道的一部分路段已与公路融为一体,寻访古道的行程从上岭线山头俞公交车站附近开始。离开公路,往东走过一座石拱桥,便能找到青石铺就的古道。徒步不久后,道路一旁出现了一处废弃的砖木结构房屋。资料记载,房屋所在的山谷名为木棉塔,主人早在约30年前就迁往2公里外的村庄。不过,早些年的农忙时节,主人还会回到这里干农活。因为房屋就在古道边,更早的时候这里曾是旅店,常有旅人前来投宿……如今,只剩屋边一棵梨树在春风中独自绽放。
沿着古道继续往东前行,南侧一条清澈的溪流一路如影随形。穿过一大片清幽的竹林后,前方赫然出现一座仅余石墙和门洞的建筑。资料显示,建筑附近曾有一块残破石碑,刻着“修山亭”的字样。不过,当天并没有找到石碑的踪迹,建筑内过客的痕迹也早已被时光抹去。
告别竹林后,继续沿古道前行。阳光透过树木,在青石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很快,一座石拱桥出现在眼前,山涧水在桥下汇成小溪,向西蜿蜒而去。过桥后,山势渐陡,攀登起来颇有些吃力。150多年前,一名外国“驴友”也曾在此山中留下足迹。他就是首创“丝绸之路”一词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
1868年至1872年间,李希霍芬先后对中国展开7次考察。其中,1871年的夏天,他从天台入境东阳。他对东阳的观察,完整记录在1907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书中,其中就包括他途经唐婆岭古道时的见闻。
1871年6月22日凌晨5点,李希霍芬与同伴离开天台山,踏上了前往金华的行程。按原计划,他们本可以走一条更好走的路,但身为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为了解岩石更乐意走山路,于是一行人在天台县街头镇附近改道,北上枪旗岭。6月25日,他们经过磐安岭口,翻过唐婆岭头,进入今东阳境内。李希霍芬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过了唐婆岭(Tang po ling)之后,我们又向上走了700米,从那里北望、西望都只看到几乎是无人居住的荒山,山上绿草茵茵,高可及1000米。”随后,一行人继续沿古道西行。
与150多年前李希霍芬观察到的情况类似,如今唐婆岭西北山林里依然鲜有人家。旧时,因有土匪、强盗出没,这里流传着“十里唐婆九里坑,十个后生九个怕”的说法。沿着与李希霍芬一行相反的方向,继续前行一段路之后,古道便被公路截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