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离开唐婆岭后,李希霍芬沿着古道向西北方向赶路,山谷中不时有人家为他们施茶。不久他们便来到疑似俞家村桥棚自然村。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峡谷深处秀丽的樵行村(Kiau hong,音译)我们顶着树林的浓荫午休。”
桥棚自然村的老人说,村里早年间没通公路,村民要到磐安一带,都得走唐婆岭古道。80岁的村民徐龙林早年在玉山第七中学上初中时,每周日下午都会背着大米、红薯、玉米等食物,沿古道走上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一周后又原路返回家中补给粮食,每周只能在家里待1天。潘潭兰是磐安县岭口村新艳自然村人,1980年嫁到桥棚后,唐婆岭古道成为她回娘家的必经之路。“结婚时就是走的古道,婚后来回一趟得3个小时。直到1986年公路通车,回家才方便很多。”潘潭兰说。
沿着古道继续往西北方向走,便到了赵楼村下里坑自然村。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廊桥——施济桥,处在古时东阳至天台的交通要道上,与唐婆岭古道同属一条官道。施济桥俗称板桥,建于清代后期,2010年6月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东阳唯一现存的中型廊桥。
《金华古桥》有记:“施济桥东西走向,一墩二孔重檐硬山式清水脊廊桥,桥长21.4米,宽4.56米;溪与桥底高度差为3米,总桥高约6米。墩上先架以短木,仿斗拱层层叠涩出跳,再架上长圆木,为桥梁,梁上铺板,构成桥面。桥上构屋九间,重檐硬山顶,五架前后单步廊构架,中设三架梁;前后柱子之间均用横木相连,既增加构架稳定,又可作休息长凳使用。”村里的老人说,因为桥就建在古道上,且宽敞牢固,所以早年常坐满过路的人,桥中供应茶水。
李希霍芬当年想必也经过了施济桥。过了廊桥,就上了三望岭。在岭上,李希霍芬注意到这一带的山体是石英斑岩,“这里是重要的产茶区,我看到许多崭新的茶园,显然这里的土质普遍适于种茶。”他还提到,周围最好的茶园在高500米至800米的地方。
包括唐婆岭在内的浙江秀美山林,让李希霍芬心旷神怡,“谁要想了解浙江的山,我强力推荐他走我走过的这条路。在其他路线上我还从未获得过对这一地区的地貌如此深刻的认识,每到一座山上都能尽情地享受远眺所带来的快乐,并能一览群山。描述路线会妨碍沿途的享受,因为每走一步都很享受,要描述就必然错过。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段你都会为自然所陶醉……”
从交通的角度看,人们早已不再需要走唐婆岭古道前往磐安乃至天台。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古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非常值得妥善保护和开发利用。所幸,走访古道当日,由市林业局指导、市城投集团负责实施的佐村古道改造提升工程在佐村镇举行开工仪式,唐婆岭古道改造提升工程也包括在内。
历经长久的沉寂,唐婆岭古道即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