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几度息劳薪 2025年04月09日  

  跨过公路,继续往东走,抬眼望去,只见群峰环抱之中,层层叠叠的茶田如翡翠般铺展开,一株株茶树在微风中摇曳。穿过一垄垄沁着茶香的梯田,一座白墙黑瓦的古茶亭赫然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古道的终点唐婆岭头。

  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的《寻古东阳·古亭》一书有记,唐婆岭头茶亭与磐安县玉山镇相邻,为东磐界亭,在古代是东阳、义乌经佐村沟谷台地通往天台、临海的茶盐古道之关隘。

  旧时,百姓赶路多靠步行,长途跋涉需歇脚解渴,加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积德行善”,施茶便作为一种善行自古流传。相传,唐婆岭头茶亭始建于晋,主人姓唐,因亲戚行路饥渴去世,遂发愿在此筑亭施茶,供过往行人解渴。唐氏一门合家勤朴善良,女主人烧茶行善热情周到,人们尊称她为“唐婆”,山岭因此得名。

  茶亭为三开间,依山势骑路而建,西为拱券门,东向敞开,南北设屋舍供行人休憩。无论贩夫走卒还是文人墨客,行至此处,皆能在氤氲茶香里寻得片刻安宁。《民国东阳县志》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唐婆岭头茶亭由岭口乡贤胡仲元主持重建,有田地若干亩。此后,茶亭在1915年、1936年腊月经历两次修造加固,现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好。

  推开大门,走进亭内,只见墙壁上记载了一段茶亭的命名故事。据说,晋代道士许逊曾游历磐安,为百姓传授制茶技艺,发展茶叶生产,深受百姓爱戴。当地茶农为其建庙立像,尊他为“茶神”。许逊离开玉山时,一行十数人为他送行至唐婆岭头。唐婆一家见许逊到来,便为他上茶烧点心。许逊感其情,提笔在茶亭拱门之楣题了“琐云亭”三字。众人不解:“琐”字为何不用金字旁?许逊说:“金,遇雾气而锈则损;玉,遇雾气而润则寿;茶,遇雾气而秀则贵。此亭如玉锁,可锁住云雾而利茶,其茶必贵矣。”不过,如今茶亭拱门上所刻之名已改用“锁”字。

  资料显示,茶亭原有一块刻着“晋代遗迹——许逊歇脚处”的古碑石,以及许逊留下的镇亭之宝——紫铜壶,可惜或毁坏或遗失,现已无从考证。

  唐婆岭一带还流传着一个与茶亭有关的锄奸报恩故事,说的是某个朝代皇族被剿,皇太子在逃亡途中来到唐婆岭,被茶亭老伯收为义子并养育成人,后返回皇宫。某日,皇太子重返故地,想报昔日恩情,却得知青梅竹马的茶亭老伯之女茶姑被捕入狱。原来,当地知县的儿子为非作歹,强令百姓上缴一半绿茶鲜叶作为税赋。茶姑愤而带领村民反抗,县衙欲治以重罪。皇太子救出了身陷囹圄的茶姑,并令有司查明知县父子劣迹。最终,知县被削职为民,其恶子被处以极刑。太子救茶姑的传说还被人改编为婺剧,在唐婆岭一带传唱。

  72岁的周云南是磐安县玉山镇岭口村人,三四个月前来到唐婆岭头,帮人照看附近的茶田。当天,老人为到访茶亭的记者施茶。一杯饮下,只觉口舌生津。“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土茶种,种出来的茶又香又好喝,一年下来每亩收益能有2万元左右。”周云南说,目前茶田产出的茶叶主要由茶商收购,因地处偏僻加之名气不足,茶叶的销路始终难以打开,每年春茶采收后,会有一部分茶叶滞销,茶农们就留存自用,泡给客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