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倩玫
本报讯 时值早稻育秧插秧关键期,连日来,湖溪镇野风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内,智能化育秧生产线正全力运转。从种子处理到秧盘成品,整个育秧过程全部由机械化设备完成,当地春耕生产已进入“智能时代”。
走进占地6.98亩的野风现代农事服务中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达50米的智能化育秧流水线。机械臂精准地将育秧盘放置在传送带上,随后自动完成铺土、浇水、播种、覆土等系列工序。完成播种的秧盘经由叠盘机自动码放,整齐地堆放在转运区。据测算,该生产线每小时可产出1200盘秧苗,相当于40亩稻田的用苗量。
“与传统人工育秧相比,智能化育秧的效率提升了3倍不止。”野风现代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吴跃指着正在作业的生产线介绍,“过去需要10名工人协同作业的工序,现在只需三四名技术人员监控设备运行即可。”除了大幅节省人力,智能化育秧还拥有稳定的出苗率。通过精准控制播种量和生长环境,秧苗出苗率保持在95%以上,有效规避了传统育秧方式受天气影响的弊端。
在种子处理区,两个全自动智能浸种桶格外醒目。稻种在这里经过浸泡、消毒后,会被送入一旁的种子甩干机脱水处理。“这些设备都是近两年新引进的,可以实现种子的标准化处理。”吴跃说,育好的秧盘将送到催芽暗室,在恒温恒湿环境下培育48小时。通过物联网系统,技术人员可以远程调控暗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暗室催芽能让出苗时间缩短20%,而且秧苗整齐度更高。”吴跃介绍道,这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让秧苗质量更加稳定可靠。
作为当地重点建设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野风现代农事服务中心还配备了烘干中心和现代化碾米加工车间。皇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军华表示,目前该中心的育秧服务可覆盖5000~8000亩稻田,烘干中心能满足300亩早稻的日处理需求。
野风现代农事服务中心自投产以来,已为多名种粮大户和周边农户提供优质育秧服务。这种“工厂化”育秧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