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权 通讯员 桑舒婷
本报讯 “3、2、1,花开!”昨日午后,吴宁一中教学楼前方的广场上,几名学生站在新安装的大红花下纵情大喊。随着分贝渐高,花苞徐徐绽放,直至完全盛开。这朵鲜艳的“声控花”,已成为该校师生解压的“新宠”。
906班学生林蓉是大红花的常客,她开心地说:“大红花的每一次绽放,都会给我的内心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与它诉说,会让我感觉特别放松。”
不少学生表示,学习压力会使自己产生心理焦虑,而大红花的绽放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功效,当它完全绽放开来的那一刻,内心会有一种被肯定和认同的感觉产生,可以很好地缓解不良情绪。
“适性成长,自慧发展”,近年来,吴宁一中在“适慧教育”理念下,聚焦学生个性,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从健全机制、用活设备、专业护航3个维度,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之花怒放。
用活设备,拓展育“心”空间
除了大红花,吴宁一中校园里,备受欢迎的“心理充电站”随处可见。
910班学生小刘来到池塘边的“喊泉”角,他对着牛角话筒长长地喊出“啊”,只见泉水直冲云霄,他紧绷的情绪也随之消散;大厅智能拳击墙边,一个文文静静的女生,正肆意地挥动着自己的拳头,脸上露出舒展的笑容;另一侧,两个高大的男生正用“飞毛腿”,在假人身上用力地宣泄;一楼楼梯转角处的“心语信箱”,每天都有雪片一样的“私语”;开放式心理阅览室旁,《少年心事》《健康博览》月刊最受学生青睐。
宣泄人偶、拳击靶、沙盘、按摩椅、喊泉……这些被激活的设备,进一步拓展了育“心”空间,激发孩子的正能量。
健全机制,搭建立体“心”网格
每周五晨会,707班教师郭宁霞都会在《班级心情晴雨表》上标注特殊符号——三角形代表需要关注的学生,五角星标记进步明显的孩子。这是班级层面推行的“1+3”关爱模式,由班主任担任首席心理导师,联合学科教师、家长代表和心理委员形成守护网络。
开学初,该校召开心理健康专题分析会,发布《吴宁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白皮书》,依托筛查大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分层干预策略;年级组实行“双周联席会制”,通过《班级心理动态监测表》追踪学生情绪发展曲线。由此,形成“领导小组—学科导师—家校联盟”立体教育机制,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有“法”可鉴。
专业护航,破译育“心”密码
除了班团课外,该校每月举行两次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由专职心理教师潘梦晓授课。
最近一期大课的主题是“如何轻松化解压力”,围绕“学习成绩不理想怎么办”“怎样正确面对别人的评价”“你不必活成你的父母”等热点问题,用身边鲜活的例子,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舒缓焦虑情绪的大门。
课后,815班的一名学生说,听了心理健康老师的课,慢慢明白原来生活中那些糟糕的情绪并不是“怪兽”,只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能克服修正。
专业人干专业事。在专职心理教师的引领下,吴宁一中构建双轨评估体系,运用艾森克人格测定、家庭环境量表、MHT建档等实施静态筛查,依托课堂表现、社交细节等行为样本实施动态追踪。由班主任、心理老师、年级主任组成的“心盾小组”分层化解心理危机,班主任通过每日微笑暗号、课间走廊漫谈疏导情绪;心理老师制定沙盘疗愈等个性化方案,学校、家庭、医院三方协同,实现精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