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牧场却年销4万余头羊 2025年03月26日  

  千祥羊肉始于何年?在千祥镇上东陈村的石碑上,有这样一段表述:“千祥羊肉始于我村,已有上百年历史,名扬杭州、上海及金华、兰溪、永康等周边市县。”该村37岁村民陈万进是陈岩丰白切羊肉的第五代传承人。由此可见,千祥羊肉已有百年历史。

  目前,千祥镇有14家白切羊肉作坊,平均每家每年销售3000余头羊,个别作坊甚至破万。尽管全镇年销4万余头羊,镇里的养羊户却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这14家白切羊肉作坊的需求,更别提满足其他乡镇了。

  为何本地养羊户较少?陈万进解释,千祥羊肉的取材以养殖一至两年的公山羊为佳,由于养殖周期较长,难以获得较高利润,所以本地鲜有人长期养殖。这一现象由来已久,受制于肉羊供应不足,在陈万进祖父那一辈,千祥镇内的白切羊肉作坊仅有3家。也正是因为本地肉羊供应不足,千祥羊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拓展市场。

  如何破局?1998年左右,不少白切羊肉作坊负责人相继选择买外地羊,来解决本土羊供不应求的现状。

  “我们当时主要选择安徽的中耳羊,这种羊的肉质口感与本地羊相似,是制作白切羊肉不错的选择。”陈万进说。有了稳定的货源,不少羊肉作坊销量节节攀高。“生意好的时候,我父亲一天要批发四五十头羊,以前本地羊一天最多只能售卖十一二头。”有了稳定的肉羊供应,千祥镇的羊肉产业开始初具规模,从之前的3家逐渐增至如今的14家。

  羊肉的供应问题虽有了出路,但陈万进深知,味道才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坚持传统口味才能让千祥羊肉长远立足市场。

  2008年,陈万进接手父亲的羊肉作坊,成了一名“羊五代”。万事万物不断更改,唯一不变的是独特的羊肉制作工艺。“白切羊肉不是指羊肉白嫩,而是指只用清水辅以食盐烹煮而成的羊肉。镇内有不少白切羊肉作坊,但都遵循这一做法。”陈万进说,将羊用稻草捆住四肢,放入煮沸的水中烹制,过程中只加入食用盐,煮熟后出锅挂晒至羊肉冷却,切开后外皮如琥珀般透明,内层瘦肉绯红如霞,口感弹润细腻且清爽无腥味。不少作坊还坚持用柴火烧制,他们认为如此煮出来的羊肉更美味。

  千祥羊肉口味得以不变,与其家庭式小作坊的运营模式息息相关。千祥羊肉的传承方式以家族继承或师徒传承为主,从业者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户,用自家农房作为经营场地,运营成本较低。这样的模式,既确保了技术代代相传,又保证了作坊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