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微短剧创作,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不少作品依赖简单粗暴的剧情、流量演员等吸引观众。但这种模式逐渐难以为继,如今微短剧已进入精品化阶段,对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95后编剧阿鱼(化名)对这种变化感知很深。他曾经是一名“网络写手”,因看好微短剧的发展前景,开始创作微短剧剧本。早期,出品方对剧本的要求较为单一,重点在于制造强烈的矛盾冲突,追求“三分钟一个反转、五集一场生死局”的效果,以此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随着市场的发展与观众审美升级,现在更强调主题明确、情节连贯,对题材的需求也更加多元。阿鱼坦言,过去创作更注重速度和话题热度,如今则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打磨剧本质量上。在题材选择方面,也不再局限于甜宠、玄幻等常见类型,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具社会现实意义、能引发深度思考的领域,如年轻人职场困境、老年人情感世界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广电机构、传统影视公司入局,为短剧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较于小作坊式的工作室,这些新力量的入场,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市场号召力,更有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微短剧精品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微短剧生产的专业化模式。
在横店,有无数怀揣着表演梦想的人汇聚于此,出生于1995年的演员张楷杰便是其中一员,现在他专职做微短剧。
微短剧刚兴起时,张楷杰便投身其中,起初的拍摄经历可谓艰苦,曾三天拍完一部100集的短剧,每天仅睡一两个小时,但报酬并不高,每天仅有500到800元。“节奏快到令人难以想象。”
张楷杰介绍,微短剧追求的是在短时间内填充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最初的竖屏微短剧一集时长在一分钟内,所以基本每天要拍二三十场戏,表演方式也较为急促。而长剧一天大约只拍10场戏。微短剧精品化成为行业共识后,表演节奏逐渐偏向正剧,80集的短剧要拍八九天,一集时长为2~3分钟,制作团队也更加专业。参演的微短剧越来越多,张楷杰的知名度逐渐打开,不少制作精良的短剧向他抛出橄榄枝。
“在微短剧领域,大多通过递资料、网上试镜录视频的方式公平争取角色。”张楷杰认为微短剧的出现,为众多像他一样热爱表演的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实现了演艺梦,而参演微短剧让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丰富了表演经验,从而凭借自身实力收获平台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