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杯套、食品盒、包装袋、饮料瓶……这些用后便废弃的物品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垃圾,却成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他们细心保存这些物品,亲自动手“DIY”,甚至还有“垃圾”爱好者会在二手平台交易珍藏的包装袋。他们不再执着于商品的表面价值,反而热衷于将废弃物品和旧物改造成“艺术品”,让“垃圾”焕发新生。
“这是我用库迪咖啡纸袋做的贴画,这个是我用杯套做成的纸巾盒……”25日,家住六石街道六石小区的周女士向记者介绍她的“收藏品”。作为一名“00后”,周女士热衷于在下班之后做手工,平时收藏的外卖纸袋、快递纸盒便派上了用场。
周女士告诉记者,她还会将部分有设计感的杯套和纸袋夹进收藏册中,每一张都按照主题和时间顺序排列得整整齐齐。翻开她的收藏册,就像翻开一部饮品包装迭代的“百科全书”。她偶尔还会在上面标注日常的生活碎片,包括饮品味道好坏、当日的心情或行程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标注,却让她的收藏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每当她翻开收藏册,就会想起当时美好的回忆。
集满一整本收藏册后,周女士扩大了“捡垃圾”的范围,开始收集一些和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物品,比如和朋友聚会时的合影、餐厅的菜单、餐垫纸,生日礼物的包装、旅游时的登机牌、门票、博物馆里的宣传册等。“与其说是‘捡垃圾’,我更愿意称之为‘捡拾生活的碎片’。”
与周女士不同,喜欢“二次元”文化的李女士更痴迷于“IP”的收藏。她的书房里陈列着数件和不同动漫联名的外包装产物:奶茶杯上的镭射贴纸、饼干盒内的金属徽章、甚至还有泡面桶上的限定插画。这些在他人眼中可能一文不值的物品,在李女士这里却成了值得珍藏的宝贝。她还会在网上与其他爱好者交换或售卖各自重复的角色,过程中结实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留下了好几个肯德基和《排球少年》的联名纸桶,剪下来后用亚克力板封装,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装饰画。”她指着书架上一排排“谷子”(周边衍生品)作品介绍道。“废物利用”不止拘泥于一种制作方式,李女士搜索网上教程,还将剩余纸桶制成了摆件。“这套限量包装很难抢,我和朋友跑了三家店才集齐。废纸桶‘重生’为周边,既省钱又环保。”
从废纸箱到实用收纳,从普通包装到精致“谷子”,这些年轻人正用双手赋予“垃圾”新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快乐就藏在能够重新发现价值的眼睛里,就像父母常常舍不得丢掉购物塑料袋一样,这些“垃圾”遇到了懂得欣赏它们的新一代“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