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影何处寻 2025年02月19日  

  近年来,每到二三月,城区江堤春晓公园、卢宅景区、江北街道狮山杜小区等地,总能看到东阳人赏梅的身影。那么,几百年前的东阳人又在何处寻梅影?

  除了已知岘山上有梅花,康熙志在“胜迹”篇中还记载了属于张塘八景之一的西园梅馥。张塘位于三十四都(即马宅),但关于西园梅馥,康熙志中并无详述,只提到三十四都人张鈇曾著有张塘八景诗。

  清代东阳知县俞允撰曾为吴宁台赋诗一首,诗中提到“霜寒归雁梅将放”,让人不禁猜测吴宁台附近是否种有梅花。在道光志中可寻得一些线索,比如明代县治之北建有应宿楼,曾任明代江西道御史的卢格在描述应宿楼时提到:“夫楼地居高阜,下临曲池,双岘拱其南,昼溪环其北……秋月扬辉,轩窗为之增爽,素梅传信,几案为之生香。”很明显,应宿楼窗外植有梅树。此外,公署(即县衙)后堂名为明新堂,其西北为咏梅轩,顾名思义,应是附近有梅树而得名。因此,任庆芝有咏东阳公署早开红梅的诗作。

  县治南的葛宅园侧曾有一处名为梅竹轩的雅致之所,明代燕王府长史葛诚曾在此读书。卢宅附近有一处绿玉山房,是卢格的读书之处,道光志载其“曲院幽深,平台疏厂,北望,东阳溪环绕如匹练。前有半月池,大梧古梅夹峙左右”。城东北隅的花园是明代官员许弘纲的别业,清道光年间已归木香李氏所有。清代文人王崇炳的《游李氏园林》中有“池虚常贮月,径转忽逢梅”的诗句,清代学者胡以彩的《李氏花园记》中也提到“有花园在邑城东偏,春葩啼鸟,池沼青莲,石罅玲珑,梅枝欲雪。”可见花园中植有梅树。

  根据道光志的记载,明代横城义塾的创办者之一蒋伯康曾隐居在“龙谷精舍”。当时的诗人朱世濂曾作《龙谷精舍记》,文中描述道:“仰而视乎崖之梅,俯而玩乎涧之芹曰:‘此生物而冬之荣、春之芳者也。’”由此可见,龙谷精舍内植有梅树。

  道光志中还记载了在十一都梓涧岭头有一座望梅亭。亭子的命名,不知是因为附近有梅树,还是取“望梅止渴”之意。此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鹤阳周家逵出资建造。周家逵还置田若干亩,其收益用于为过往行人施茶。

  此外,康熙志中记载,明代成化年间东阳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土产中,有300斤乌梅。乌梅由梅果加工制成,可见东阳是产梅之地。

  如今,雨水节气已过,接下来的几周里,梅花将渐入盛景。不妨趁着这大好时光,去寻梅赏梅,在梅香与诗意中,邂逅一年一度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