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东阳北部罗店山区的乌竹溪和发源于东白山的湘溪,在古渊头村北峋山脚下汇合后,向南往东绕村而下流入白溪江,当地人称这段溪流为瀫溪,也称“瀫水”。
明永乐年间,担任过吏部文选司主事的李士懋的4个儿子李淳、李泓、李潮、李泮,从东阳县城春熙坊之庙口迁居瀫水之滨的古堰里(古渊头),瀫溪李氏自此发脉。
瀫溪李氏重诗礼,爱读书。明天顺年间,李泓的儿子李桂隐入黉门补廪生,成为古渊头第一位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李桂隐的儿子李希用虽未考取功名,但家道殷实,他带头“创宗祠立家训以善族”“构庭轩植花卉以延文人学士”,置产养贤,希望子孙后代读书仕进。
明代末年,瀫溪李氏仅70户,考取秀才的竟有34人,平均每2户1人。其中,考中举人2人、进士1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桂隐一门连续九代秀才。清代康雍乾时期,李康文一门连续八代秀才。清代末年,该村近200户,考取秀才的有72人,其中案元(第一名秀才)就有15人,末科案元被时年21岁的李春楼夺得。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虽然不像唐代那样以诗取士,但诗歌写作仍是科场应试的基本功,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科举恢复试诗后,大大激发了读书人的诗歌创作热情,大凡读书人都会写诗作词。《瀫溪李氏宗谱》中刊载的诗作者,无一例外都是取得功名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