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古渊头出了两名优秀的诗人——李绶芳和李春楼,他们都是李文鸾的学生。
李绶芳(1873—1943),名仲初,1906年在浙江考职中获一等,分发江苏补用巡检;1915年赴北京参加知县考试,笔试合格。他是被《瀫溪李氏宗谱》收录的最后一名诗作者,内收其七律4首。
李春楼(1885—1963)于1905年考取秀才(案元),1909年考入浙江法政学堂别科,1915赴北京参加知县考试,曾任山西石楼县知事。他深于国学,尤工于诗,著有《二止轩诗稿》。当年,绍兴“薪胆楼诗社”创始人孙杰,对其诗诸如“吏如可隐何妨小,人到无求便是仙”等句钦佩不已,夸赞深得陆放翁神髓。抗战胜利后,李春楼重登杭州望湖楼,有感而发,写下七律《登西湖望湖楼》:“八载干戈扰攘中,纷纷避难各西东。人心凶险强凌弱,天道循环穷与通。到底应求广声气,好教成败论英雄。巍巍自有泰山在,土壤区区话素衷。”此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爱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次年,《登西湖望湖楼》被选入《中华诗三百首》。
1905年科举废除,新学兴起,但喜爱写诗作词的风气依然在古渊头学子中延续。曾任安吉县长的李元(1896—1963),任上与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导区专员黄人望(时驻湖州吴兴)过从甚密,常以诗酒相酬对。黄人望曾赠他“李姓自古多贤达,如今独步推我元”之句,对其诗才推崇备至。李浩正(1900—1994)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执教于本邑多所中小学校。在东阳中学就读时,他曾拜谒岳王庙,并作《讥宋高宗》:“二帝蒙尘日,中原板荡秋。宋高真海量,忍能戴天仇。”老师夸赞此诗“气夺唐人”。他一生吟咏不辍,著有《乐斋诗草》。毕业于浙江大学国文系的李玄深(1921—1998)是“词学宗师”夏承焘的高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过《古典诗歌选读》《古典诗歌常识》,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著有《晚霞楼诗钞》。
开头提到的诗人、书画家李花白(1925—1997),早年师从晚清举人、书画名家陈蔚文(诸暨人)学习诗文和书画,著有《海陵江楼吟草》《富春江野客诗稿》等。他是东阳北溟诗社(市诗词楹联学会前身)发起人之一,也是我市首批加入中华诗词学会的诗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吴亚卿评论其诗“得王孟之神,清新朴实,古雅自然,时有佳句,隽爽可诵”,盛赞“东阳雅士数李公,诗书画艺并称雄”。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李烈初(1928—2012),自幼酷爱文学,先后供职于浙江省公安厅、新安江报社、省水电二处等单位,业余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数百篇,还写了大量格律诗,有《萍斋吟草》《芙蓉峰诗草》存世。
时下,古渊头村正在打造“文旅之村”,致力乡村振兴。丰富的诗歌存量和诗人群体,无疑是该村文化兴村的重要资源。若善加利用,或许东阳亦可效仿浦江,打造一座“诗歌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