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渊头耕读传家,一家数代皆诗人者不胜枚举,李学道、李景莲家族就是该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典型代表。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渊头村四本堂曾挂有一副对联“文坛五世执牛耳,诗社千秋识凤毛”,写的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李泓裔孙、四本堂派李学道一门五代执东阳文坛牛耳、引领诗风的传奇故事。
李学道(1532—1578),字汝致,号爱泉。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4年后考中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青州知府,人称“骨鲠忠臣”,政声卓著,卒于任上,入祀乡贤祠。他不仅为官清廉,还写得一手好诗,有《青霞集》十卷存世。其次子李能茂(1558—1592),廪庠生,早年随父游学齐鲁,与文学大家胡应麟(兰溪人,明万历进士)交好,常有诗文唱和,深得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赏识。在诗歌创作上,他继承了王世贞、胡应麟的“性情说”,躬身践行,自创风格,开创了“诗言志、抒真情”的“东阳诗派”,著有《卑迩亭稿》《武林唱和集》《友疴山房集》。他的胞兄弟李能芳、李能华、李能苞,堂兄弟李能蕙皆擅写诗,且均有诗集存世。其中,李能华的幼子李国和(1599—1666)慧而好学,博涉群书,人称“婺东才子”,著有《双岩集》14卷。
明亡后,李国和的长子李振声(1628—1707)不愿参加科举考试,饮酒吟诗,性情放达,有《烬余集》《烬余续篇》《筑吟集》《垂老集》存世。李振声之子李凤雏(1655—1724)曾任曲江知县,年少即工诗文,深得山东学政王琰赏识,贡入国子监。国子监比试作诗,他以《行经瀛洲观荷》夺魁,名噪一时,著有《梧冈诗集》《叩心集》等。李凤雏不仅擅长写诗,对史学也颇有研究,所著《春秋纪传》51卷被采入《四库全书》存目。
从明中期至清中期,四本堂派李学道一门诗文独领风骚。清中期以后,同为李泓裔孙、崇德堂派的李景莲家族异军突起,诗风相传,绵延至今。
李景莲(1735—1801),字埙萼,号青园,21岁考取秀才,35岁考中举人,历任商州同知、商南知县、凤翔府通判、榆林知府兼延榆绥兵备道、陕西代布政使。他在凤翔府担任通判时,公务之余常约知己同好,在苏轼建造的“喜雨亭”(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记》)酌酒吟诗,彻夜畅谈。当地的文人感叹,凤翔府数十年来没有出现过这么风雅的事了。李景莲一生写诗数千首,后来积劳成疾而卒于任上,“箧中惟《粤游吟》《栈道吟》《西园诗草》数卷而已”(《东阳市文化志》)。《瀫溪李氏宗谱》中入选最多的是他的诗,有78首。
李景莲的长子李云倬(1755—1845)是太学生,继承了父亲的才情,善赋诗,他在《自题载酒吟诗图小照》中写道:“余素爱林岩,敢慕东山之屐,寄情诗酒,聊乘赤壁之舟……狂歌林下,莺声助我以诗情,醉枕流边,春涨忘心于洗耳。”李云倬一生写诗无数,《瀫溪李氏宗谱》收录其诗10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5个胞弟个个都善作诗。李云倬之子李守随(1795—1861)同样是太学生,“赋诗饮酒,惟兴是乘”,有诗采入《东婺流芳集》。李守随的堂兄李守谦(1779—1833)也是写诗好手,《瀫溪李氏宗谱》收录其诗作8首。
李景莲三世孙李玉臣(1830—1903),史载其“行义举,好赋诗,有诗采入邑志”;四世孙李文鸾(1864—1918),郡庠生,善作诗,著有《音韵学》,还培养了两位很会写诗的学生李绶芳、李春楼;五世孙李观渭(1900—1930)先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四期),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执教东阳中学,“善政论,擅诗文,工书画,精音律”;七世孙李天民在其父亲李花白的影响下,自小酷爱诗词,1979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执教该校,至今创作格律诗数百首。
在古渊头,还有不少家族诗礼传家,人才辈出,如李春楼家族、李玄深家族等。
家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古渊头村何以“地虽僻陋,代有讴吟”?李景莲在《瀫溪十景并征诗》“小引”中认为,这是因为此地“山水多情,殊能悦目,云霞变态,每足赏心”。《瀫溪李氏宗谱》收有其《瀫溪十景并征诗》,十景分别为峋山耸翠、瀫带环清、霞栖两洞、虹卧双溪、鱼依石艇、鸥泛澄塘、月塘夜景、竹院晨钟、鹿峰晓日、松坞秋涛。此诗一出,和者众多,如李凤仪(案元)的《和从弟青园十景诗》、徐英(进士)的《和表弟李青园瀫溪十景诗》。
景之多寡,在于人心。李学道有《瀫溪八景》,分别为大坞、松岩、筠径、橘屏、梅岗、寄舫、双溪、古堰。8首五绝,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引来诸多唱和。同样讴咏家乡风光的还有李能茂的《园居偶咏诸景》《涵灵洞》(二首)、李国和的《祖茔八景》、李振声的《瀫溪八景》、李振玉的《瀫溪古堰》《龙山八景》等。对家乡的景物,古渊头的诗人们代有吟咏,不胜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