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璐瑶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用劣质填充物代替羽绒,甚至出现了“7万件羽绒服查出含绒量为0”的惊人事件。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羽绒服行业的声誉。
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力。市场上,部分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惜使用劣质填充物,甚至完全不用羽绒,而是以“飞丝”等替代品蒙混过关。这些商家往往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其产品质量却难以保障。这种“飞丝”不仅不保暖,还可能产生异味和病菌,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一些消费者对于羽绒服的品质鉴别能力不足,也给了这些造假者可乘之机。
2022年4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羽绒服装》,将“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并明确了绒子含量在50%及以上才能称为羽绒服,这一规定有效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打击了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的行为。同时,新国标还强调了产品标签信息的完整性,包括生产厂名、羽绒种类、绒子含量、充绒量等信息,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够一目了然,更容易辨别产品真伪优劣。
在新国标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内羽绒服品牌崭露头角。以波司登为例,其不仅坚持品牌引领和创新驱动,还注重提升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波司登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了高质量增长,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此外,雪中飞、鸭鸭等品牌通过聚焦高性价比羽绒服市场,也实现了业绩增长。这些品牌的崛起,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推动了羽绒服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消费者仍然盲目追求国外大牌,认为国外品牌的质量更有保障。实际上,国内羽绒服品牌在品质和设计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国外品牌。因此,消费者在选择羽绒服时,应该更加理性,不要盲目跟风,而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