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诚实地活着 ——读任丽倩《初二那一年》 2024年12月25日  

  书的作者是我的姑妈任丽倩。她是我最为崇拜的偶像之一,我常把她设立为我读书的进取目标。

  书的背景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思考着户口制度、计划生育、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下的农村生活,更多的是她对亲人们所教育的“要诚实地活着”这一观点的深刻领悟。

  “要诚实地活着”,其核心在于语言的坦诚与尖锐。书中诚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阴暗角”:前有自己家庭因“户口”而受到的困扰,后有本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辍学去城市打工的辛酸。第九章专门写了农村的“吵架和自杀”,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作者想让我们意识到:农民或底层的人需要同情,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善良或者人性淳朴,而是他们往往受到了社会某些不公待遇。这是对“户口”问题诚实的评价。在“后记”部分,姑妈特地写了她获得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商业经济博士后的洞察,她更多地看到了这些故事背后所映射出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促使人们深思国家与社区、个人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如今媒体和朋友圈分享的很多文章里,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却鲜有文章引导大家认识到,个人的努力虽不可或缺,但在缺乏大环境支持的情况下,其影响力远不及制度因素。许多企业家在成功后,将个人努力视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事实是,个人越成功,社会大环境的作用就越显著,个人努力的比重实则有限。

  “诚实”也体现在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最朴实的生活。她在回忆往事的叙述中,并未过多地添加华丽的修饰,而是一笔一笔勾勒出一个个素描式的故事——当过兵的爷爷如何见义勇为地在供销社门前“打群架”;由曾祖父藏在谷堆里的钱烧没了引出对“金融压抑”政策的思考;舅公建议姑妈读中专的信,引发跳出农门变城市户口的思考而开始的第一次忧伤;由义乌火车站的出租车联想到经济学上的地域保护……就这样,一个鲜活、充满色彩的农村生活被形象地描摹出来了。我们也更好地认识到了当时的生活状况,了解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真实的风貌。

  “诚实”更体现在作者对户口制度深刻而又毫不避讳的思考。身在当下的我们并不能理解当时“户口”这一制度的概念,直到读了这本书。爸爸努力读书是为了考上中专改变户口,改变自己的人生,我对此的思考如作者的观点一样:有些墙很好,可以围成一个房间挡风避雨,给你一个自己的空间。有些墙上有门,你自己努力一下,想走就可以走过去,而有些墙上的门是反锁的,只有墙那边的人开门才能让你过去。有些墙没有门,即使你非常想过去也不行,户口制度就是这样一堵很高的墙。户口制度还影响着作者的人生。因为制度,家里人对她的建议更多的是上中专而不是高中,但她不屈于命运,选择上高中,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就如她所说“制度越可恶,越不能在它面前投降”。她这种“反抗”精神深深影响着我,我开始在现实中坚持自己的本性,遵从自己的选择,面对自己的真心。

  书中的姑妈是一个热爱知识的文青形象,在平常生活中读书种类繁杂,常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书。当时她的小舅舅对她说过“真正懂事的学生,应该能经得起诱惑,能够‘耐得住寂寞地活着’”,我的爸爸也曾对我说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我想这便是对于学习以及人生目标的长期坚守。我借鉴了姑妈的学习方式,该学时不为外界所干扰,对于目标持续不懈地努力,期待摘得成功的果实。姑妈考上东阳中学后,更加努力,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她不屈于外界评价,独自努力的故事深深影响着我。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知晓了爸爸、爷爷、奶奶的人生故事,还深切感受到了那份虽非亲身经历却同样温馨动人的亲情,它给予了我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初二那一年》教给我的,与姑妈所体悟的不谋而合:“要诚实地活着。”它教导我面对不合理现象时,应诚实、客观地评价,要透过表象深究背后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探得真理。同时,姑妈的学习经历深深触动着我,正所谓“木叶飞舞之处,火亦生生不息”,她的精神犹如一把火点燃了我的内心,给予我努力的动力,也给予我成长的意义。

  □任辰昊

  《初二那一年》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幽默又犀利地回忆了一个农村女孩在20世纪80年代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忧伤,以一个初二女孩的视角回忆了孩童时代温馨的亲情、难忘的人和事。